编者按:2018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评选工作顺利完成。通过对申请者进行的两轮关于校史、著名科学家校友事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以及科学家精神的认识程度考察,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终评选出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候选人各20人。
风起
阴云始终遮掩着天空,抬头便是簇拥着的乌黑。细密的雨丝在暗夜中擦过房顶和树梢,飞奔着扑向大地,溅湿了汤雅雯匆匆的步履。
“还记得笔试的那天晚上下着雨,一群人乌泱泱地坐在二教最大的那个教室,我感觉自己渺小到肯定选不上了。”
回忆起笔试时的场景,眼前这个成熟稳重的女生竟有一丝紧张。
那年湖南长沙。
爷爷是老一辈航天人的记忆承载了孩提时代的汤雅雯对科学家和科学精神的最初感知。
“我最早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是和载人航天有关的,能吃苦肯攻坚的品质时常蕴含在家人间的谈话里,而自己也更多的是从精神世界对他们有所了解。”
吃苦攻坚是家庭带给汤雅雯有关科学家精神的初定义。
对于神秘的科学世界,汤雅雯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却又忍不住填补这份空白。进入大学后,广告专业的广泛涉猎让她了解了更多未知的领域。
汤雅雯始终怀着肯吃苦能耐劳,一步一脚印的心态,投身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比赛中,跻身专业排名前5%、多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众多参赛获奖是她给自己的最好答卷。
汤雅雯说,这还不够。
“渐渐地,我好像明白,科学家精神更意味着全面发展,就像一个人不可能用一只腿走路,综合素质的提升对我来说非常重要。”
丰富的社会实践成为她必不可少的一环。园区活动部、学生助理团负责人、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学生负责人等平台给了她全面发展的探索机会。
照她的话来说,“广撒网去做才能真正确定心之所向。”
也正是这份探索,使得责任心、耐心、细心的种子渐渐成就出汤雅雯独当一面的森林。
这是属于她的风起,在厚积中便决定了那薄发的恣意张扬。
流转
她好像找到了自己的路。
星夜的北京,晚风好像柔和了许多,绵长月光飘飘扬扬地钻过树梢的嫩叶,泼洒到繁华而又寂寞的街上,也流转到了汤雅雯和朋友的脚下。
——“雅雯,你确定以后就走这条路了吗?”
——“嗯,幕后的工作会让我充实而有动力。”
对姚桐斌校友工作故地的实地调研走访让记忆里那份属于‘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姚桐斌、陈能宽等科学家的触动变得不再晦涩难懂,她忽地体悟到“道德标准上先做人再做学问,个人利益上以天下为己任,弃小我成大我”的道理。
原来,付出与奉献也可以这么美好。
问起儿时的梦想,汤雅雯的答案由医生变为幕后工作者,不变的仍是照顾他人的初心。
或许是与学生工作部的深厚缘分使然,亦或许是园区活动策划对她的磨砺,她热衷通过自己的付出为他人提供便利。默默规划,安于奉献的过程让汤雅雯拥有了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我作为一个文科生可能无法完全理解科学家对核弹氢弹这些东西的热爱,但我可以把科学家们的精神——热爱与奉献、责任感移嫁到我在幕后工作求索之路上。”
“就园区工作来说,它对我不仅仅意味着兴趣的探索与投放,更是一份责任。”
不同的风呈现不同的方向。内心有方向,就不会迷茫;前方有终点,就只管奔跑。
要走的路,对汤雅雯来说是方向——
“在离不平凡的人一步之遥的地方做一个平凡的人。”
汹涌
三天日夜不息的论文修改,她自嘲是一个孤注一掷的人。
执拗探寻答案的热忱和深深沉浸其中的乐趣是她一直在追寻的。
在汤雅雯心中,失败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心血的倾注也并非一朝一夕,这是科学家精神带给她的动能。
“广告专业对创新思维与其说是提升,不如说是要求。无论是做策划、平面还是H5,都要求你每天不断创新,提出新的点子——推翻它或者是实现它。”
“广告与科研工作最相同的地方就是不怕失败,都是在千万次尝试中摸索出道路。可能广告成效更快一些,而科研更慢,这份工作可能是十几年甚至是一代人的事业。”
认定了,便全力以赴,无问西东。
提及未来规划,她摇了摇头,坦言没有确定答案,近期的出国计划也只是单纯的一次全新体验。不谈提升,只论完善,她拒绝给任何经历贴上功利的标签。
“我们国家的条件从某些方面来说并不比国外差。我没有给自己规定一定要考到哪个学校,或是一定要考到什么学位。在想做的范围内,各种感兴趣的事我都会大胆尝试,然后选择自己可以驾驭的最好的那个。”
文科生特有的情感发酵与理工科较强的逻辑推演让这个女孩擅于规划却不屑于被计划束缚。
“计划是督促你去完成这个事情,而不是让你被计划框死。”
她并不想去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只是不断衡量着现有的脚步。她拒绝在混沌的迷雾中停滞不前,前行的意义对汤雅雯而言不在它带来的成果,而是去做。
迷茫的追风日子确实会存在,但好比科研工作上的每一步都是未来成功的垫脚石,她不想把功利性掺杂其中,信心是她给自己最好的法宝。
走好脚下,莫问前程,便是追寻的最好写照。
后记
上世纪50、60年代是新中国极端艰苦的一笔,却创造了中华民族20世纪下半叶的辉煌伟业。
这样的历史时期并不罕见,我们却再难遇到如此恶劣的发展条件,但爱国奉献、无私无畏、艰苦创新、勇于担当的科学家精神及其事迹恒久流传,让时代舞台上的我们传承发扬,心怀感恩。
向他们致敬!
获奖者个人认识
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要求我们在完成本专业学术学习、实践工作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校史、校友事迹及近现代中国科学家的精神事迹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理解,并将其进一步落实到日常具体的生活中。对于正走入社会、为所在专业发展一点点添砖加瓦的交大人来说,我们身上应带着学校特色文化及校友、科学家精神共同凝聚的“交大魂”;带着感恩的心去做自己的事业,学习科学家们的投身奉献与一生坚持。未来我们会在求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是希望我们不要忘了当时是为什么出发。
汤雅雯个人简介:
姓名:汤雅雯
年级:本科2015级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广告学
任职经历:
1.学生工作部: 2018年9月-至今 学生助理团负责人 网络思政教育科
2.学生工作部:2018年5月- 2018年9月 学生负责人 立德树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3.学生工作部:2017年6月- 2018年9月 学生助理 本科生教育管理科
4.学生园区自我管理委员会:2015年9月- 2018年9月 副主席、部委、干事
成果获奖:
1.荣誉/奖项:国家励志奖学金、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
2.证书: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三等奖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四川省赛区二等奖
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四川省赛区一等奖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四川省赛区策划案类二等奖、文案类三等奖
社会活动:
校园寝室文化月、趣味游园会、校园安全知识竞赛、十佳优秀宿舍、星级文明宿舍评选、姚桐斌校友精神研究传承课题社会实践
【附】汤雅雯参评心得文章
你的航天梦,我的航天情
谨以此献给我的那座大院,那些航天人。
监护仪上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他昏睡的时间越来越长。记忆开始一点点斑驳了颜色——他开始不记得我们,不记得自己最爱吃的小零嘴儿,不记得曾经日日夜夜为伴的〇六八,不记得大院儿里的那些同行人,不记得那些曾经挥师北上又下南方守一方山水的流金岁月……
今年仲夏因为一些因缘际会促成了北京航天城走访姚桐斌先生生平事迹的一段行程,重走老校友的航天路,规划行程的时候看到那些熟悉的地点,才发觉,原来这也是他的航天路。
临行之前我去看他,他似乎是强撑着清醒了片刻,一直在努力粗喘着气,却还是放心不下的对我反反复复的念叨着五棵松、二院、五院、那些熟悉的字眼和曾经那些老战友的名字。
他或许已经无法调动足够清晰的意识来回味自己这一生走过的航天路,但我知道的,我替他记着的,这是他最珍之重之的一段岁月。
我的父亲幼时有极为严重的哮喘病,生活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尤其容易引起疾病发作。因为他的工作调动举家迁往北京的时候,我父亲还是个不记事的孩子。调令下得急,那时车马脚程还慢,行李足足比人要晚到一个多月。他刚到北京就直接进了某研究所,分的宿舍都来不及顾,更遑论行李。
好在我奶奶是个医生,好在我那只比我父亲年长上一岁的姐姐当时被送去了太奶奶那儿照顾着,一家剩下的两口人这才和大院里的女人孩子们一起磕磕绊绊地应付过了我父亲三天两头哮喘发作、高烧不退的日子。
然而这样的故事在那一方不大的“大院”里着实算不上稀奇,打对门儿的,楼上楼下的,一唠嗑,谁家不是这样的故事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的中国,任世事无常、局势动乱,那些男人们风雨不动安如山一般在研究所里日夜鏖战,妻子和年幼的孩子被统一安排在五棵松的那一方院里,就算是解决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基本问题了。
事实上即使到今天,他们的妻子、孩子和我们这一辈的后代们也无法准确的说出他们当时去的是什么研究所、做的是些什么研究,只知道看着那些表彰、功勋,接下这个“航天人”的名字。今天的我们也都不知道当时北京的生活明明在日趋安定——孩子们逐渐长大、免疫力增强、身体健康、开始入学,女人们找到了新的营生、研究出了怎么种大白菜最甜、怎么在院里养鸡养鸭最健康最长肉、怎么顶起家庭的半边天——新生活里的一切都表现出尘埃落定的样子,却又突然被通知放弃一切、在最短的时间离开北京去往湘西的深山里过与世隔绝的日子……
后来我从那些打着“湖南航天”、“中国航天城”标记的建筑下路过了无数次,后来我跟着父亲回到了即使在道路四通八达的今日仍然要开上大半天,从高速转乡道、走过一长段颠簸土路才能见到边的当年那个小山坳。那年的北京还没有二环,地铁还只有一条线,他们一头扎进那时的京郊,接过前人的接力棒把二院一点点带了起来;那年的山区还没有路、没有房子、没有学校,他们浩浩荡荡的过去,一呆就是十几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为今日的中国航天添上了一份底气……
新的中国(北京)航天城坐落在京城的西北角,有着发射指挥中心、宇航员训练基地、总参总装驻地、家属大院、各级学校、餐厅、医院等一系列从专业化机构到日常生活全方位覆盖的基础设施。这次因着社会实践重新踏上这方熟悉的大院土地,身边同行的都是与从前的我毫无交集的同龄人,对这些现代化、高安全性的建筑与设施赞美有之、惊叹有之,对这着实比五棵松还要偏僻上十分的郊区“围城”外部的荒凉感慨有之、无奈有之,站在我们这一代的视角上来读姚桐斌先生当年毅然回国投身航天材料研究的故事,读他和现在大院里那么多老先生、老太太这一生——从绵阳到北京,从北京到隆回,一生功勋都被记录在一个沉甸甸的番号里便觉得是偌大的满足。
如今我们这些海晏河清的和平年代里长成的大国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更无法体会这样一份情怀吧,只是看着航天城里随处可见、从小到大听过、背过无数遍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同理心与共情勉强体会当时他、他们、那一辈无数的中国航天人的三分感受,也足以体会到中国航天前进的步伐每一步都是如此的艰难、厚重,每一个脚印都带着前人的热泪与鲜血,每一次前行都裹挟着无数航天人一生的光阴。
盛夏的北京阳光毒辣刺眼,国家博物馆里的冷气却一阵阵的风干了大家的汗水与躁动。我们就这样,站在那面足有三四人高的两弹一星的功勋墙前,静静地看着那些被国家和历史书写的名字,看着姚桐斌先生年轻时的照片、看着厮人作古多年后才被正名追授的功勋奖章,看着“1922-1968”这一串短短的数字,仿佛就这样透过半个世纪的历史,看到了那段中国航天、中国航天人都还年轻的岁月。那些他也好,我的他也好,还有钱学森、孙家栋、戚发轫……那一辈的中国航天人很大胆很冒险的梦,在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都一点点被耕耘成现实。
而时过境迁,当时的那些年轻人有些已经化作天上的星星,我知道我的他也即将化作那万千繁星中的一颗,从此在航天人用尽一生追寻的殿堂里,日日夜夜看着中国航天日益发展、壮大,看我们这些后人接过他们最宝贝也最沉重的念想,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行,航天人造航天梦、圆航天梦,航天梦续航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