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10月,西南交通大学第一届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评选工作顺利完成。通过对候选人学习情况(助学金还考虑家庭经济困难程度)、对校史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等著名科学家事迹精神的认知程度的考察,评选出奖学金和助学金候选人各20名,他们将分别获得2万元和1万元奖助金。为积极营造“学习科学家、崇尚科学家、感恩科学家”的风气,展示获奖同学风采,栏目隆重推出科学家奖助学金候选人系列专访。
杨洋,一名来自2016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专业的女生,她很温柔、很喜欢笑,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其可爱与活泼。与大多数人 “拒绝贴上标签”不一样,她更喜欢以“自律”来标榜自己。
“自律是我为自己贴上的标签”
早上七点起床、七点十分出门、吃完早餐后走到教室,一天的学习生活便由此开始;晚上十一点半睡觉、并且坚持睡前进行“英语单词打卡”;在空闲的时间里,便会坐在图书馆内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直至闭馆铃声响起……杨洋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时间轴,在日月星辰的交替之中,将其不断延伸。杨洋坦言,她是一个自律之人,而她也乐于给自己贴上“自律”这个标签。其实,于杨洋而言,自律不过是一个记事本,承载计划,见证完成,包涵收获与满足,但是,自律又远远超过一个记事本,那些最普遍、最平凡的小事,经过人们锲而不舍的坚持,终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
而两年来所积蓄的能量,早已使得杨洋在自律这条道路上收获颇丰: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省级一等奖、西南交通大学第九届课外创新实验竞赛银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M奖(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竞赛国家二等奖,这些是对杨洋竞赛能力的肯定,而参与编写《互联网+创业管理》一书、于2018年6月提交一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则是对其研究精神的磨砺。正是这股对科学的热爱和不懈的钻研精神,促使杨洋成为此次“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助学金”的获得者之一。
萧伯纳曾说:“自我控制是最强的本能。”其实,自我控制并不意味着扼杀兴趣与欲望,而是为了内心最渴望的东西,放弃一些相对不重要的东西。在杨洋的求学之路上,同样存在着令她分心的事情,当这些事情如潮水般向她涌来之时,她毅然决然地朝着最憧憬的方向——知识走去。
“贴标签”其实往往是“贴信仰”,杨洋的信仰,便是做一个自律、努力、积极的人,她做到了。自律带给她的,是不断追求卓越的步伐,是用有限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自我价值。
“我向往金字塔的最顶层”
谈及与通信工程缘分的开端,杨洋坦言是受到了姐姐的影响。两年前在填志愿时,姐姐在华为的工作经历让杨洋对通信工程的前景很是看好,也引起了她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兴趣,可等到真正接触这一专业时,她才发现这个专业并没有想象中的轻松:电路分析、通信电路、数字信号处理、无线通信技术……她在接触电路,也在挑战自我。
“通信现在已经做到了一个很极致的地方,你要做到金字塔最顶层才不会被这种夕阳产业所淘汰,”杨洋笑着描述残酷而激烈的竞争,却也始终坚信着:不论任何行业,只要能做到极致,便不会被淘汰。
努力是一种天赋,更是一种选择,对于杨洋而言,努力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本能。她习惯早睡早起,习惯将第二天的事情提前规划,习惯在图书馆学习到闭馆,习惯走在努力这条路上、向着金字塔的顶端进发。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暑期实践是杨洋十分宝贵的一次经历,队友的优秀让她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让她有过短暂的彷徨,然而正如她一直践行的三个词——自律、积极、努力所言,她虽曾气馁,却仍选择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实力,并发现了其实这样的差距能给她带去追赶的动力。忙碌让生活变得充实,充实带来归属感,杨洋的奔跑从未停止,她一直在路上。
“我喜欢熵值无穷大的生活”
对于每一个初入大学的学子来说,竞赛、专利都显得很遥远。或许有人会选择永远停留在安全区内,不尝试,便不会失败,这是平庸的大多数。杨洋则恰恰是那些闪闪发光的少数,她善于抓住机会,敢于走出象牙塔,她喜欢挑战、喜欢新事物、喜欢不确定的人生。
在物理学中,熵值越大越意味着系统越趋向于无序状态,但于杨洋而言,她更倾向于把“熵值大”理解为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生活越具有不确定性便越有挑战性。在杨洋的大学生活中,竞赛、实践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每周一次的“头脑风暴”、不断被否决的方案、未曾涉猎的新领域、灵感到实物之间的距离,每一次比赛,都是一次挑战,而未知的尝试往往是收获的前提。
“一心只想一件事”
“科学家身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打动我。”或许爱国情怀总能带来莫名的感动和热血,这令杨洋至今还保留着大一参加升旗仪式时留下的小红旗。她对自己热爱的事物倾付真心、不遗余力,自始至终充满斗志与激情。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来不能被时间与物质所衡量。
提起自身的科研经历,杨洋谦虚地说:“其实我现在学的只是一些基础,离真正的科研还有很远。”在杨洋看来,只有成为真正的科学家,才能称之为科研。“我喜欢性格淡然的人,不争不抢不好强,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目标,有想要完成的事情,从而刻苦钻研,一心只想一件事。”这是杨洋所理解的科学家精神,同时她也坦然地承认自己和科学家还有很远的距离,而科学家精神似一盏明灯,指引她不断靠近、不断前行。岁月苍老万物,唯精神永存。
“自由是灵魂向往的方向”
杨洋以“自律”标榜自己,却也不曾忘记追逐自由的灵魂。于她而言,自律是每天都要做到的事情,而追求自由则是精神所需。
正是因为自律,杨洋收获到了更多的东西,也获得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而自律带给她的收获感和满足感,让她在纷繁的生活中沉静下来,去发现那些更精彩的风景。
“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是去若尔盖,因为那边是高原,十月份已经很冷了,米饭煮不熟,也没有蔬菜。当时就觉得这一定是十分痛苦的一次旅程,可第二天看到花海的时候,像是看到了天堂,真的是若诗若画若尔盖。”杨洋喜欢旅行,她走过若尔盖,看雪峰高耸、鲜花似海;她走过敦煌,看风起沙鸣、浩瀚苍茫;她走过重庆,看巴山绵延、渝水纵横;她走过广东,品精致茶点、看华灯璀璨。“接下来?我很想去稻城看看。”旅行的意义,就是探索和发现,杨洋是行者,她的诗和远方,就在脚下。
运动训练软件keep的首页上有这样一句话:自律带来自由。这句话,也是杨洋烙在心里的一句话,她一直相信,自律能给她带来的东西远远不止于眼前的收获。
杨洋个人简介
姓名:杨洋
年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2016级
专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信工程
任职经历:
1.2016年9月至今担任通信 2016-01 班团支书;2017年9月至今担任学工部本科生科助理团负责人;2017.11-2018.07期间担任扬华科创训练营学生负责人;2018年6月担任校班级联合会副理事长。
2.2018年6月加入漆一宏院士后备队,学习论文写作相关、7月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暑期实践”活动、8月组织开展主题为“一带一路”三下乡活动、9 月担任新东方雅思助教。
成果获奖:
1.2017年3月获得一等综合奖学金,同年 9 月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及“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2018年4月 获“校级优秀团干部”称号,9月获得“三好学生”称号。
3.2017年9月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省级一等奖;2017年12月 获西南交通大学第九届课外创新实验竞赛银奖;2017.12-2018.03 期间参与编写《互联网+创业管理》;2018年2月 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 M 奖(一等奖);从2018年3月份至今参与《基于深度学习的交通场景视频目标检测与分析研究》srtp科研项目,2018年6月提交一项发明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且正在审核中。2018年7月 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全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竞赛国家二等奖。
【附】杨洋参评心得文章
挖掘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时候,爸爸妈妈问,长大要做什么?在哪个懵懂的年纪,回答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大要当一名科学家!”。可见,科学家一词在中国的社会地位,而这个词在那时候往往是神秘的。从上了大学,有幸开始接触到可以称为科学家这样的人,才渐渐明白科学家,不仅仅是学术上有很高造诣的人,而更是一群有着宝贵精神财富的人。
有幸在今年6月,接触到漆一宏院士——通信行业的大牛科学家。漆一宏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电磁场研究和天线射频设计专家,长期从事信号传输和噪声机理基础研究及射频、测量和通信系统设计,拥有丰富的研发和管理经验。漆教授受邀到我们学校做了一次主题为《科技发展与创新思维》的报告,以叙事的方式简要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并围绕着自身经历引入主题。当时被漆教授的科研经历所震撼,拥有美国授权专利144项,中国授权专利47项,发表论文79篇,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3项。课下之后,我赶紧联系了漆教授,表达想跟老师学习,继续读研读博。科学家其实并不是一群冷酷的人,在表达从师意愿后,漆教授了解了我的基本情况,便安排我进了他的后备队。我感受到,科学家的责任不仅仅为当下的科研在奋斗,更是想培养人才,将自己在专业领域的科研继续延传下去。漆院士的培养方式也很特别,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真正到了实验室去学习。科学家的责任感深深感动了我,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对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让我感动的第二位科学家,是在暑期访谈杰出校友的时候了解到的——王逢睿先生。现担任中铁西北院院长,负责文物保护相关工作。“一生只做一件事”是王逢睿先生的标签。在访谈过程中,王逢睿先生介绍了自己的经历,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之后,来到兰州负责“一带一路”结点上的文物保护工作。先在莫高窟的文物修复工作,在窟里一待就待了十年,除了敦煌壁画的日常维护,更是参与到为游客讲解敦煌壁画的千年璀璨文明。我们询问王逢睿先生,是否会觉得工作乏味,想过要放弃。而王逢睿先生告诉我们,“一事精致,便能动人,亦能专心致志而然”,先生热爱这份事业,愿意为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奉献一生。一辈子,一件事!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为了这件事,做了一辈子!先生先后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张掖马蹄寺等等,更是完成了一个个塔楼纠偏的奇迹。“一生只做一件事”是执着、是专注、是平静,倾其一生的时光与精力,用一生的智慧废寝忘食,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事业奉其一生。
在今年2月份,有幸参加了沈志云院士的讲座。沈志云院士是我校52级校友,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两院院士。沈院士让人最敬佩是,人到晚年也一直坚持为中国高铁事业奔走呼吁,沈院士位高不居高,有功不居功。在高铁诞生的半个世纪里,沈院士作为高铁总顾问,为高铁事业的发展探索在最佳方向。所以才有着“世界高铁看中国”这样的荣誉。科学家精神就是一生为国家发展而奔走,淡薄名利,不居功不居位。
科学家精神是使命与担当,是完成培养下一代人才的使命,是为国家事业奉献一生的担当。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精神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国之志,因为爱国贡献自己一生在自己喜爱的事业,因为爱国不顾生命也要去做科研。近现代的科学是东方大国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国开花结果,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近现代科学家,他们为祖国的事业不懈奋斗。科学家精神是淡薄宁静,是甘心在实验室奋斗一生。从身边的科学家谈了谈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他们一代人对中国的影响对新一代青年的影响。我有志在通信行业艰苦奋斗,在通信领域进一步的科研,一生兢兢业业,向我们的科学家学习,向近现代科学家精神致敬,为国家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所以,究竟为什么说自律带来自由呢?那应该是说,当我们选择了自律,我们便为人生赢得了更多的可能,我们更加自由,当我们自由时,便能卸下身上的行囊、去追求不一样的人生风景。
当风过境,群山回响。那屹立的群山,丝毫不为外界所动,那是因为它们足够强大、足够坚定,自律者也是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