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我校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助学金评选工作顺利完成。通过对申请者进行的两轮关于校史、著名科学家校友事迹、“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事迹以及科学家精神的认识程度考察,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最终评选出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候选人10人。为积极倡导学习中国近现代科学家精神,风采人物栏目将隆重推出该系列人物专访。
下面让我们走进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候选人——刘文静。
导语
有这样一个关于大学生状态的说法:大一时以为自己知道要什么,大二时质疑自己要什么,大三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很多人都过早地为自己贴上标签,但为之努力的过程中却发现目标的不适性,于是他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刘文静也同样不例外,身处大三时她开始努力撕掉以前的标签,寻找长远的人生目标。她很庆幸,内蒙古大学提供给她的是一种独立、自由、富含创造性的环境,这为她的思索与探求赋予了极大的便利。回顾与反思、深省与展望,这将是她要讲述给大家的大学成长故事。
无明
黑夜漫漫
是流星不是北极星
刚入大学时的那份青涩仿佛仍在眼前,军训之余不停地筛选令人眼花缭乱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又在申请和选拔中忐忑不安。大一以有点狼狈的方式打开了.....随后,无为的忙碌令文静意识到自己正陷进平庸的泥淖,学习上尤为突出:一方面由于课程均为通识性教育,无法立时找到自己的学术重心;另一方面将“学习好”等同于“分数高”,目标浅薄,一心争取分数高低。自持好记忆而临考突击屡见不鲜,虽亦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真正进入脑袋的知识却寥寥无几。那时阅历尚少,一点小成就便足以沾沾自喜,不但未能发现成功的表面下浮动的暗涌,还将其当做人生正确的航线,准备沿着这条看似一帆风顺的路线加足马力向前驶去。她并不知道,指引她的不是恒向的北极星,而是一颗转瞬即逝的流星。
曙光
以人为岸
向外寻灯塔的光芒
在经历了大一的虚假充实之后,大二时文静曾经迷茫过一阵:自己考高分到底是为了什么,加入社团是为了什么,参加竞赛又是为了什么?为了尽早结束虚妄无为的状态,她谨遵母亲的教诲学习清空自我。文静发现,从社团活动接到的水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她;与此同时,在不同导师的引导下她看见了学术界的广阔天地——那里缤纷多彩,拥有汪洋般的容量。在一片学海徜徉,她明白自己的水杯会日新月异,常注常新。因此,重心开始从学工转向学术,并积极向学界大牛探索,学习他们的做学方法与学业精神。
机缘巧合下,文静曾在大一时访学北京。在那里,她看到与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做着怎样的事情, 取得着怎样的成就。惊叹之余,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紧跟最优秀者的步伐不断前进。除了远处,她还将目光投向身边人,细细观察每个人有哪些优点值得学习。她开始隔绝热闹的活动与竞赛,接触学术项目——既跟随导师做副手,也开始自己立项做项目。经过如此思索与实践,她感受到人生的蓝图渐渐明朗,仿佛一道曙光投射在自己的头顶。来处,不与尘同;归处,自然也应光芒四射。在人海中这艘茫然的小舟也终于看到了灯塔的指引,明白前方将会是太阳升起的东方。
放晴
以己为岸
换种向度做升华
度过了两年的苦苦思索与追寻,在大学“取经路”的第三年,终于悟得修炼自己是一更大的格局。这种自修,因人而异,而对于刘文静而言,有三部曲。
一是自觉。所谓自觉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慎独。醒悟许多:如何做人?如何求学问?如何看待所处环境与社会现实?这种觉悟,要被放在多重向量下的框架中,有社会与象牙塔的向量,有自知与他知的向量,有主动与被动学习的向量等等。通过不同因素的衡量,人们对于外界和自我的判断才能全面,定位才会精准。例如,为人处事中,非黑即白乃大忌,但在学术界我们应对中庸勇敢说不,非黑即白恰恰是一个底线明确、立场坚定的学者应有的成熟姿态。而学者也不应彻底抛却现实偏安一隅搞学问,伟大的学者都把自己安身于学术,却立命于济天下事。
二是自学。所谓自学是不拘谨于被动灌输的学习途径,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知识的源头。文静庆幸自己生于一个网络发达、提倡共享的时代,如此她方能在唾手可得的网络中寻找到丰富的学习资源,供课余时间对自己的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她开始独立构建自己的学习系统与知识结构。经过认真解读学科要求与教学大纲,她把不同课程的知识点系统化、网络化,于相异中找到相通处。除了专业内书本知识的学习,她还努力开拓学习领域,积极寻求学科的突破——她利用英语优势,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合作参加数学建模大赛,负责选题解读与英语论文书写;她向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请教,学习编程,以便做语言文本分析,搭建一个小型地方媒体资源语料库;她努力学习蒙古语,希望能够为自己的双语教育调查项目做深入研究。梦想越变越大,可是在不断的分解下,她也一一做到了。通过自学的力量,她真正体会到善学之益。
三是自省。所谓自省是对自我思想的梳理与简化。人人都有思想,但有而等于没有的,殆居大多数,这是因为头脑中的东西杂乱无章。文静为厘清脑中的这团乱麻,以笔作针,不断挑出死结试图解开,将其捋顺,取舍应该持有的人生原则和应当摒弃的鸡汤信条。怀揣一颗赤子之心,她曾经对外界的误解表示不满和疑惑,但儒学告诉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倘若不能置身言外,必是自己尚未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来把握自己的心智。梁漱溟告诉她,“人必有真实志愿,方能把握其身心,充实其生活。正所谓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人果能如此激发志愿,则胸怀广大,鄙私尽消”。先圣所言,不外乎“反求诸己”四个字。唯有自省之后,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根底在何处。
三部曲的淬炼令她明晓,倘若这世上还有一个能够供她自立的立锥之地,这一处必然是在万千古人当贤和无数后人前仆后继的学界。而为抵达这一处,她正将思想化作沉着的实践,肩担道义,怀揣赤心,以苦行僧的诚朴姿态向那座高贵的殿堂虔诚朝拜。
吾述吾志:
严于为人,正于处事,谨于学术,勇于开拓。求学期间,笃实理论,立志著书,访学清北;及诸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公益,积极入世。向内慎独,自学自省,检视进步,承担自我;对外共情,共允共享,体察社会,立足实情。立命不易,求梦艰难,但持自强奋进之心,以攫圣贤精越之道。
获奖者的参选收获
凝视前人之姿,也是一种对自我的审视。似杨石先这样的近现代科学家们以宝贵精神品格和硕硕学术成果斧正我们对历史的态度,照亮后来者未来的道路;他们使我们对知识人的立场有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文科生打破文理相隔的偏见,感受到科学中严谨、守正的魅力。
附:刘文静个人简历
姓名:刘文静
年级:本科2015级
院系专业: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获奖记录:
1、2015年11月获得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第八届“展新风·秀博雅”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
2、2016年3月第四届中国梦·感恩行主题演讲比赛三等奖
3、2016年4月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
4、2016年5月2015-2016年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5、2016年5月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C类一等奖
6、2016年6月第二季幕天幕筹者联盟行动公益证书
7、2016年6月第五届全国好丽友公益梦想实践大赛行动先锋银奖(与兰州大学合作)
8、2016年8月第二届世界青少年文化遗产友好使者行动论坛表现优异奖
9、2016年8月获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表现优异证书
10、2016年10月“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初赛内蒙古大学赛区三等奖
11、2017年6月内蒙古大学2016-2017学年获三等单项奖学金(综合素质奖)
12、2018年4月南开大学首届模拟联合国协会外交官风采大赛“杰出代表”
13、2018年5月全球多语言冠军挑战赛“文化创意奖”
14、2018年7月南开大学五四青年节论文比赛三等奖
(每学年获校级优秀学业奖学金)
保研情况:
有幸获得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面试资格,拿到北大燕京学堂名额(递补)及上海外国语大学直录名额,最终选择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