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感悟> 正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潘克宇 编辑:李铖 日期:2018-11-04 点击数:[]

孩提时的我们,无一例外的憧憬着我们的梦想,那时的我们,用稚嫩的小手颤颤巍巍的在那小小的方格里写下:我想当科学家。

科学家,多么神圣的一个角色。他们为了人类的发展而跋涉在一条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道路上,这条路上鲜有鲜花,却满是荆棘。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研究者对真理孜孜以求,为此甚至奉献了一世年华乃至生命。他们以炽热的探索和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照亮了人类发展那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两弹一星时期,无数的科学家们向核领域不断探索。邓稼先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两弹元勋无出其右。他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和科研条件,牢牢植根于罗布泊。在1964年到1984年的20年间,邓稼先参加了32次核试验,亲自去现场指挥15次。然而,幸运之神却没有像过去的15年一样眷顾这位伟大的科学家,1979年邓稼不幸受到了核辐射影响。但他依然坚持带病工作,即使在临终前,他关心的仍是如何突破核心领域的前沿,并叮嘱“不要让别人把我们落得太远……”

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蘑菇云相继在西部升起时,无数国人为之动容。邓稼先对科研事业的孜孜以求,置生死于度外让人动容。那个时期,哪一个为我国核事业奉献的人又不是这样呢?

当时的条件很艰苦,没有电脑,只能用算盘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推演,为了一个数据,每天三班倒。计算一次,要一个多月,计算九次,就要一年多,再请物理学家检核,直至正确,为此他们经常工作到天亮。即使如此,大家还是觉得一个太阳不够用。

还记得电影《无问西东》中陈鹏在火车上摘下帽子,里面已经是满满的头发,这就是核辐射带来的影响。这群人,为中国核事业奉献自己的知识、奉献自己的力量、最后把生命也奉献给了祖国。他们是伟大的,这便是科学家们的精神:立德立行,无问西东。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的先贤将个人修养、社会理想与人类命运相结合,凝聚成一股中国科学家们特有的家国情怀。

自古以来,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钱学森、邓稼先等多位科学家突破重重封锁返回祖国,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做科研,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他们如此种种的家国情怀,无不让人动容。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照亮着中国科学家的光辉形象,挺起了中国科学家的精神脊梁。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丁肇中让中华之声响彻瑞士,中华民族的声音第一次走上诺贝尔奖的颁奖台;几亩田地间,袁隆平成功选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贵州深山里,22年呕心沥血,南仁东终于让巨型“天眼”向世界睁开,从此中国的射电天文学一路遥遥领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们,他们用一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赤诚的家国情怀,与人类探索未知的热情可以完美结合。正是这样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们为了祖国和科学事业,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得到不断的发展,才让我们国家变得如此富强。

我们应该感恩这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他们的科研精神,是对真理的孜孜以求,更是为国为家的一种家国情怀。

前几天,共青团中央在微信上推送了一篇doctor Wei(魏坤琳)关于自己的科研经历的分享。他说在这个焦虑快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一名科学家,要有定力、耐力和能力,要沉住气去努力。当我们面对糟糕的生活时,少些抱怨,多想想科学家们的精神,不断去学习、去钻研,多点耐心,在枯燥的生活中坚持美好。

这个时代很焦虑,却也很公平,因为它属于那些愿意学习、愿意钻研,愿意吃苦,愿意坚持的人。

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最近在做国创项目的经历。这个暑假,实验室几乎成了我的度假胜地,每天都呆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摸索。本身对这个课题的不熟悉,督促着我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看文献,去慢慢融入这个环境。这个过程当然是非常困难的,英文水平并不怎么好的我要硬着头皮去啃这些篇幅很长、晦涩难懂的文献,确实有种手足无措的感觉。一开始确实是很抗拒,但是没办法,总不能一直这样和它僵持下去。逐渐开始拿起文献,一个词、一个词的阅读。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能渐渐看懂这些文献,对整个课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似乎逐渐明白了做科研的不易,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吃苦,不断的坚持。生活很难,但努力真的有用。

我虽然知道这条路难找也难走,却也愿意南辕北辙。接过先辈手中的火把,由追求引路,踏上永不停歇的征途……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