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021年1月,西南交大、清华、北航、南航、电子科大、浙大、重大七校航院与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联合举办“君子杯”七校航院大学生优秀年度总结计划评选活动,评选出特等奖3名、一等奖7名、二等奖16名、三等奖22名。现将获得特等奖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阔别了求学四年的海滨城市,来到了清华园深造,这一年见证了举国抗疫的壮举,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二零二零相对于我,着实是不平凡的一年。
“还有说不完的话,风催着我们出发,把笑和泪都留下,留在那一年的夏”。
去年六月毛不易的一首《入海》唱出了无数毕业生的心声,别离和成长永远是毕业季的主题,而线上毕设,网络答辩,云端毕业,也许这将是独属二零二零届毕业生的共同回忆。疫情确实降低我们学习工作的热情和效率,可同家人待在一起亦会增加亲情的温度,还记得清华研读间在年终报告中写道,这场大学以来最长假期的时间,将会是我们长大离家之后 32 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总和,二零年给予我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疫情中的毕业季”。
在毕设选题时,我曾担心实验台搭不起来无法采集数据,只能空做一个设计;而到头来的现实却是整整半年未能返校,而今又因为各种因素,带我毕设的师兄竟也没能将台子搭好。索性这次毕设作为一次小的科研训练对自己是有一些帮助,关于查阅文献,关于科学写作,也关于科研究竟是干什么的理解。设计实验系统的流程是一步一步认真走下来的,自己未曾涉猎过的 RB 热对流理论以及辐射磁流体也慢慢了解,流体介质以及装置参数的选择都有据可依,我渐渐的感受到,科研可能就是一个循序渐进,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之中也遇到选择材料的难题,去查资料,去问相关专业的同学,有时候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可能是关键环节;再有科研学习也容不得着急,突击恶补总是不如静下心来慢慢沉淀,再忙也该沉下心去看一篇好文章。不太完美的地方可能在于,大的设计思路是师兄建议的,很多文献都是老师发来直接看了就用,这个过程还是缺乏一些自主性。在答辩的最后,郭老师细声细语的说工作不错的时候,我感觉上半年的努力终是没有白费。
封闭在家的那段时间,自己更有精力去读一些感兴趣的书。《量子物理史话》让我看到了物理学界那个风云动荡的年代的风貌,一个个忠于自己信念的科学家宛如行走在江湖的侠客,唇枪舌战,为自己所信奉的科学诠释争辩,精彩绝伦。读了阿西莫夫《基地》系列的前三本,亦被这位老科幻人的想象力和勾勒出的宏伟景观所折服,科幻中还包含着几分对文化、对宗教的哲思。最庆幸的是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三本厚书,当之无愧的经典,以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折射整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文笔细腻生动。还有刘慈欣的两部长篇,朱光潜先生关于美的阐述,八月长安的几部畅销书等等,我相信若干年后,我会幸福的回想起那段以书为伴的惬意时光。
“在路上,任凭时光匆匆,想起你,我就思如泉涌”
还未毕业时,每次在令希图书馆听到这段闭馆音乐只能感到旋律中的优美,可真正分离之后,才明白了为何会思如泉涌,以及何为毕业后的南北西东,二零年我的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别离与重逢”。
学校在六月底给毕业生了一段时间返校整理东西,也正是最后的这段时间,我们完成了自己独特而又简单的毕业典礼,在校内穿着学士服拍照留念,去校外逛逛唱唱歌,就像我们曾经五一国庆那样,遗憾最后也没能看一场海边的日出。离别之后的大家终去了天南海北,在不同的城市,经历着不同的成长,偶尔闲聊,有时关心。
我在自己学位论文的最后写道:“而如今分别时刻,却又觉得世界很大……但我终于明白:世界再大,不过一句路在脚下,岁月很久,不如静心感受……”,我自然相信曾共享过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的一群人不会无端消失,只是再次相遇会是在陌生的城市,以更加成熟的面貌,而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一边成长,一边心念重逢。
后来到清华时,我才慢慢的意识到,一场随意的别离,终究在埋下几颗遗憾的种子,任凭你怎么补救,到头来还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我们又会有几场完美的分别,可能不断的打破现状,让环境重塑,才是成长的本身。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
很喜欢北大老师在毕业致辞上说的这句话,也正是来到清华园,我才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道理。开学季的新生教育和团校活动交叉进行,刚入学的自己确实有几分疲惫,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也总是接二连三的出现在自己面前,没太把握好新环境的生活节奏,总感觉自己摇摇晃晃,日渐失稳,我的第三个年度关键词便是“重塑与成长”。
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国庆时想要逃离的那一分急切,课前课后总喜欢看看车票,想着怎么回去,回去以后要做些什么,然而却又冷静的知道终会回来。国庆之后渐渐开始适应课程,明白怎样应对作业和考试,也开始愿意和老师积极交流,希望找到轻松正常的状态。在周末,我会和北京的好朋友出去吃饭玩耍,逛街购物,就像异乡的亲人,真诚亲切。在这过程中,我渐渐的明白了做好自己,不要去和别人去比的道理,可有时还是拿捏不好当中的分寸。
如今回头想想,曾经对科研课题的紧张大可不必,一方面一口吃不了胖子,凡事都应该遵循客观规律慢慢来,另一方面自己的方向确实既综合又不易,与其焦虑,不如降低心理预期多去学点基础知识。但我想,如果没有当时的纠结,也不会有而今的释然,也许生活本就是在一边渐入佳境,一边打破平衡的矛盾中前行,我想,这应该也是客观规律。
比起国庆的疯狂逃离,元旦因为疫情重来没能回家内心的小小波澜反而平静了一些,我想那时候已经明白了究竟什么是重要的,以及未来总是美好的。我曾分享在豆瓣里,“真正能令人成长的,不是哪个神奇的地方,而是自己认真而又努力的样子”,放松时写下的句子也在紧张时会付错了意,现在想想那份对自己的信心与认可,对前途的憧憬和期待,实则不易,因为这是不断向前的动力。
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做好当下的事,我很庆幸自己做到了这点。院系团委的志愿工作中,自己负责了一个读书分享的活动,从筹备到开展再到评选最后收尾,战线拉了有五六个月之长,不是特别辛苦,自己也坚持了下来,过程中结识了几位伙伴,也看到了学院里爱读书的卧虎藏龙。校部的工作主要帮忙选拔反兴奋剂的志愿者,工作有些繁重琐碎,这个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急躁、过度完美主义等一些问题,也在不断修正,不断磨砺。如果说环境的重塑是为了更好的成长,那么我开始慢慢融入了新的环境。
期末结束之后留校两周,和师兄师姐一起听徐老师讲课,一起约饭,一起商量何时回家,那段时光很简单,也很美好。四个人的课总是上到很晚,因为我们课中喜欢提问,我愿意带点水果分享,大家愿意专注到问题本身,我想这才是真正治学的感觉。回家前的一天出了成绩,结果还是不错,说明这个学期是有收获的。假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简单看了几篇文章,工作做得不多,毕竟假期是要调整休息。
在这初入学的半年,我犹如一个攀上峰尖的人,从最初的摇摇欲坠,终到填平了脚下的土,站在了平原上,朝任何一个方向走都会是我自由的选择;不去纠结无所谓的问题,不去为未发生的事情忧虑,把握宏观的框架,认认真真做好手头的事情,自信坚韧,真诚谦逊。
新的一年是自己的本命年,其实没有太高的追求,只求坚持锻炼和阅读的好习惯,认真学习课程知识,定下自己的科研课题并入手一些,学有余力便参与社工志愿,不管校庆还是冬奥能做一些服务便是再好不过了。明白自己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学会平衡好科研学习和兴趣生活的时间,把握好绷紧和松弛的状态转换,笃定何为珍贵重要之事,自信乐观的大步迈去便是前方!
我曾耳边响起“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梦中惊醒,只是那样的日
子已不再;可踏着脚下的平凡之路的同时,是否也该看到远处天空中飞过的云?
后记·身下与云间
最近在看张嘉佳的《云边有家小卖部》,虽然是消磨时光的畅销书,可看到插画边的几句诸如“山这边是刘十三的童年,山那边是外婆的海”“这是最动人的夏夜,谁也不想说话”这般轻松的话时也会被打动,像是有什么沉到心底的东西如今翻滚了上来,后知后觉才明白,这原来是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的几分浪漫。
过去的一年像是总是在现实中沉浮,思索一些经世致用的方法和人情世故的道理,过度关注当下,也渴求稳定可见的未来;大学时我曾喜欢抄读顾城海子的诗,期待着听雨和看雪,还会到海边放风筝,只身一人到北极村听童话,恍恍惚惚也不知那时的心境是不识愁滋味,还是心中有朵别样的云。
我想,身下的总会是土地,是平坦宽阔的路,是坑洼泥泞的沟壑,粗糙,狭隘,而有历史;而头顶呢,会有远处的云,云间会有露水和清晨,会有带着六弦琴流浪的夜;走在路上的我永远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天边的云,那里有几分理想和几分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