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感悟> 正文

惊天动地为国铸甲,甘忍寂寞国士无双——记“核司令”程开甲先生

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付正苇 编辑:吴佳媛 日期:2022-11-23 点击数:[]

寸草不生的荒漠戈壁中,尽是狂风扬起的黄土沙尘与清冷孤寂的漫漫长夜,这里挥洒着程开甲先生的青春与热血,也见证了先生对党和国家的一片赤诚!深自缄默,终声震天下;如云漂泊,终划破闪电。于无声处起惊雷,甘受寂寞,是铸甲者,是执剑人,是大先生。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颗颗耀眼的星星,无怨无悔地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穿过时空,我想要追随程开甲先生的足迹,探究真理,发扬科学。


情系祖国,扎根大地

1937年,风华正茂的程开甲进入浙江大学求学,此时,中国正遭受日寇蹂躏,学校被迫整体西迁。他深深地认识到:落后是祖国挨打的原因。浙大求学的几年,受日本侵略者炮火,浙大屡次搬迁,多次被炸,在艰苦至极的环境中,程开甲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两行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方法:科学救国。”从此,“科技救国”“科学强国”的理念就在程开甲心中扎根发芽,开枝托叶,终成参天大树。程老曾感慨道:“我如果不回国,可能会在学术上有更大的成就,但最多是个二等公民身份的科学家,绝不会有这样的幸福。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归去来兮,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祖国的高速发展离不开这样的爱国科学家,离不开他们身上的爱国赤诚。

这让我想起2019年的冬天,新冠肺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肆虐而来,病毒冰冷而坚硬的触手正一点点包围并侵蚀着我们。电光火石,白煦过隙之间,灾难、病痛、死亡、哭喊、嚎叫、别离接踵而来。这个冬天似乎一下黑暗了,比往年任何一个冬天都要刺骨与寒冷,透心凉,心囹圄。然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中,大家都厚植爱国情怀,全国上下各族人民,无论性别,无论老少,无论民族,无论地位,皆挺身而出,奋然立于天地之间。吾辈自强,山河重光。许多平凡人挺身而出,他们当中有大学生,有医生和医护人员,也有很多热心市民。以身许国,矢志不渝。用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为社会筑牢了钢铁长城。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正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勇于牺牲,不惧危难,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并非生而英勇,而是选择了无畏,不过是无数人都在发一分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特殊时期,重任在肩,使命尤甚,更需要我们当代年轻人承担起爱国奉献的使命与担当,砥砺奋发,笃行不怠。正如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结尾部分的殷殷嘱托与深切期盼:“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做进人民心里去,不当“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封闭学者,扎扎实实从事学术研究、勤勤恳恳进行科研创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就像程老的科研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诠释了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青年党员应该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今年暑期,我有幸将这种理念结合实践,贯穿于实际行动中。我参与学校的校级重点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走进乡村,走向未来----返乡青年心态变化与调适”,跟随团队成员在社会课堂中探讨学术研究,长才干,做贡献,学习科学家脚踏实地的精神,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乡村、积极参与、主动沟通,将自己所学所得融汇到祖国的大地上。在实践中,愈发感知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愈发领悟到老一辈科学家脚踏实地为祖国为人民,扎扎实实做学术的精神。


百战穿甲,玉汝于成

立“愚公志”,啃“硬骨头”,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开”拓创新是他从未改变的坚定信念,“甲”光向日是他为之奋斗的理想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科研事业亟待重振,在核试验测试方面一片空白,程开甲就毕生在国防科学领域深耕细作。戈壁、荒漠、高原、深山......处处留下了程开甲的足迹,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勤于实践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科研道路上,唯实干者进,唯创新者强。面对艰苦的环境、受制有限的条件,程开甲始终没有退缩和放弃,在我国首次地下竖井方式核试验前,吊篮简陋,风险极大,他不顾众人劝说,毅然承担起“百米探底”的冒险重任,为改进核试验设计方案提供了直观的认识,当核爆炸“零时”一过,他又立即赶到爆心地表勘察现场。尽管地表的强辐射让随身剂量笔尖叫不止,但他仍坚持巡察一周。他将一次次的核试验看作是自己的生命,不断发展我国的核爆炸理论,支持了我国核武器设计改进和运用。这才真正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先生曾亲笔写下:“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这正是他一生所坚持和奉行的,也是他科学人生的真实写照。

治学严谨,崇严尚实,精益求精是程开甲的崇高人格魅力与学术作风。即使取得了诸多荣誉与科学成就,他还是耐心细致,精心探究。长期以来,程开甲养成了一个独特的习惯:总爱在小黑板上演算大课题。尽管计算机使起来也得心应手,但他并不放弃亲自动手,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寻找灵感。采用百米高塔爆炸原子弹的方案就是在小黑板上获得的灵感。程开甲还说,自己到地下观察核试验的许多现象,与只听汇报的感受大不相同。正是他不深入虎穴不罢休的精神带来了一次次创新的成功,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1978年10月,首次竖井地下核试验成功。

在西北的日日夜夜,寒风呼啸,黄沙漫天,他仍然甘守寂寞,金银滩熠星光闪耀,几十载埋名,换天雷东风。累累硕果的背后,有多少艰辛与苦涩,有多少困难与挫折,有多少坚持与追求,或许都随风埋藏在遥远的大西北。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我们始终不会忘记国士无双,程老一生为国铸核盾。


灯塔传承,协同育人

1946年,程开甲求学英国,学成后,婉拒导师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渥的待遇与研究条件,回到祖国的怀抱。他的心中坚定着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信念,甫一回归,就先后来到浙江大学物理系和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他全身心地投入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物理学专著《固体物理学》,有力地推进了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不忘立德树人的使命。薪火传承,真心育人。核试验研究所成立之初,程开甲从各地研究所、高校抽调了一批专家和技术骨干,并给予他们充分信任。注重开创中国核武器研究的程开甲更注重科创后备力量的培养,学生桃李芬芳,在国内外各种科研世界中摘金夺银、崭露头角,并影响、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渴望从事科研创新的青年学生。他将毕生精力献给西北,献给高等教育事业。在选用人才时,程开甲始终牢记钱三强的一句话:“千里马是在茫茫草原的驰骋中锻炼出来的,雄鹰的翅膀是在同暴风的搏击中铸成的。”他曾鼓励林俊德等几名年轻大学生因陋就简研制出钟表式压力自计仪。还将我国第一台强流脉冲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任务大胆交予邱爱慈。他无私地提携后辈,选贤任才,无数的后人被他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强烈感染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他的精心指导下,走出了包括林俊德、邱爱慈在内的10位院士、几十位技术将军,获得2000多项科技成果奖……面对党和国家给予的崇高荣誉,程开甲常讲,“我只是代表,功劳是大家的。”

作为“教师的摇篮”----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程开甲先生科技报国的人生理想,而且要学习他身上名师的育人风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时刻谨记“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为祖国贡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对于我自己来说,前路漫漫,行而不缀。在本科阶段,有幸得到专业老师的悉心指导与点拨,从事了科技期刊发展与科技期刊产业的论文写作。未来的日子里,我也要学习坚守初心,一往无前以赴之,夙兴夜寐以求之,不遗余力以成之。当代中国,科技成果逐年增多,引人注目,但如何做好科技成果的创新传播,加快构建科技期刊开放出版传播体系,推动出版融合集约化发展,促进科技信息的开放共享与交流仍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我未来也将继续从事科技出版、科学信息交流与传播方面学术研究,参与硕士导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开放科学的科技期刊产业链整合研究”课题,开展数字出版关键技术研究,运用专业知识与自身所学,分析科技期刊及成果的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关注科技信息的新形态及科学传播、科学普及中的作用,推动科学成果传播效率最大化,奔赴热爱,无畏山海。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