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糖甜吗?”
——前记
不知道你是否听过很多人口中被誉为儿时最甜回忆的糖丸,那正是病毒学家顾方舟研制的嵴灰糖丸活疫苗。
这粒甜甜的糖丸,使得中国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内缩小了100倍,无数祖国稚嫩的孩童因为有了这颗“糖”而免受疾病的困扰,中国也与2000年成功实现了“脊灰清零”的目标。
糖丸只是小小的一粒,而研制这一粒甜甜的糖丸,却是顾方舟和团队倾其一生完成的事。
顾老先生的故事,我想从他的四句话开始说起……
——“当医生固然能救很多人,可从事公共卫生,却可以让千百万人受益。”
顾方舟自幼跟着作为助产士的母亲生长在宁波,父亲因为黑热病去世,年仅五岁的他也曾因霍乱走了一趟鬼门关,“治疗传染病”这颗种子很早就埋在了这个少年的心里。进入北大医学院后,受到了导师严镜清先生的启发与鼓舞,他毅然决然走向了公共卫生事业的道路。
那时的医生可以被认为是众望所归的坦途,可顾方舟依然选择了荆棘暗布的小路,只为探求路途尽头那一点的光亮和希望。“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无数科学家的精神便是这般,他们不知自己的道路是否有出口,在明知路途艰辛的情况下依然选择负重前行。
——“那个时候我也不知道哪来的胆儿,就说行,虽然有困难,但是能够克服的,一定努力干!”
顾方舟是我国第一批留学于苏联的学生,在1951-1955年留学期间,他致力于病毒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完成学习后,他第一时间回到祖国。
就在他回国的那一年,脊髓灰质炎在中国多地肆意蔓延,从江苏南通市开始,1680人染病瘫痪,死亡率高达27.75%。随后是青岛、上海、济南……。脊髓灰质炎,被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为“小儿麻痹症”,这是一种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由于病毒可以破坏孩子们的脊髓神经,从而导致运动神经元受损,出现肢体瘫痪等严重症状,严重危害青少年的生命健康安全。在那个年代,中国骨髓灰质炎发病率高达十万分之三十几,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已经面临运动能力丧失的绝境,形势异常严峻,全国陷入恐慌。然而,当时的中国医学界对它几乎一无所知。顾方舟知道: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研制出疫苗。
1957年,31岁的顾方舟临危受命,正式踏上了他“征服”脊髓灰质炎的旅程。
研制疫苗的第一步,就是决定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当时,有两条道路可以走,一条是走灭活疫苗道路,这是较为传统但并不经济的方式,研制起来保险安全、但是相对低效且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另一条是走减毒活疫苗道路,这种方式产生的成本不及灭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研制技术尚不成熟,疫苗的药效、不良反应等都未可知,技术上也存在壁垒。关于“中国究竟该走哪一条路”这一问题大家争执不下,谁也不敢下定论。顾方舟结合了中国当时生产力不足、人口众多的国情,否定了死疫苗技术路线,坚定地建议中国走研发减毒活疫苗的道路。
有了方向,顾方舟就热火朝天带着团队干了起来。
1959年12月,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成立,由顾方舟担任组长,全身心地投入到脊灰疫苗的研制工作中。位于云南昆明的猿猴实验站便作为了我国脊灰疫苗的生产基地。可当顾方舟一行人来到昆明却几乎傻了眼:荒山野岭,科研人员没有完备的实验设施和研究场所;物资紧缺、交通困难,生活条件艰苦到大家只能搭建临时窝棚甚至住在附近的山洞中;苏联实施技术封锁,撤走相关专家……可顾方舟和团队没有放弃,他带人挖洞建房,凭借着一股蛮劲和满腔的爱国热血,一支脊灰活疫苗研究协作组像一朵悬崖上的新芽在昆明远郊野蛮生长、愈发壮大。
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顾方舟带领着团队用猴肾组织培养技术第一次成功地分离病毒,用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证明了脊髓灰质炎流行的病毒型号,为有效控制其传播提供了理论基础。之后,顾方舟和团队成功研制出第一批活疫苗并顺利通过了动物实验。
不怕苦不怕累,我想这应该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最广为人知的品质,他们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将国家的利益与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不畏艰险,牺牲奉献,靠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燃烧自己,照亮了整个民族。
——“谁都不敢吃,但总得有人吃。”
在安全通过动物实验后,疫苗的研发进入了更为关键的阶段——临床试验。“疫苗有没有作用?会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会不会造成瘫痪?”面对这些未知的风险,顾方舟毅然决然地决定自己先试用疫苗。值得庆幸的是,一周之后,疫苗的使用结果安全。然而,新一轮的困境又来了:成人使用疫苗的安全性得到了研制,但是如何验证脊髓灰质炎疫苗对于儿童的安全性呢?有谁愿意拿自己幼小的孩子冒风险呢?
“我是组长,我带头。”顾方舟做出了如此艰难的决定,亲自把第一颗药丸喂给自己的儿子,有了顾方舟的带头,他团队的成员也纷纷加入了这一伟大壮举。经过煎熬漫长的一个月,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疫苗的Ⅰ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随后,顾方舟将受测人群扩大,在各大城市展开了Ⅲ期临床试验,均获得了成功。最终历经了千辛万苦,中国首批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以验证。
舍己幼,为人之幼。我难以想象顾老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决定,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与大义,作为一个父亲是需要承受多大的心理压力才会拿自己孩子的一生做赌注,为了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儿童的安危,他把自己和孩子的生死置之度外,这种为了科研与国家大无畏的奉献精神令人为之震撼。
——“我一生做了一件事,值得,值得。孩子们快快长大,报效祖国。”
1960年底,疫苗在全国推广开来。调查发现,在已经投放疫苗的城市,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明显降低,疫苗的有效性有目共睹。然而,随着疫情逐渐好转,顾方舟却在疫苗推广中发现新的问题:疫苗的实际储存存在很大困难,而且孩子们不愿意打针吃药。
为此,顾方舟和团队反复试验,进行了疫苗的改良,把液体疫苗改成了更加稳定方便保存的糖丸剂型,冷冻后放在保温配送。同时,为了减少疫苗接种次数,经过合理配比,他将骨髓灰质炎病毒的三个血清型疫苗做在了一颗糖丸里形成了三价糖丸疫苗,这样一次接种就可以同时对三种病毒产生免疫反应,为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提供了有力武器。
糖丸疫苗,不仅是顾方舟团队的原创研发,更是中国版本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疫苗虽然成功研发,可顾方舟与脊髓灰质炎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重视疫苗质量,制定了脊灰活疫苗制造及检定规程,规范疫苗生产与研发的操作规程。真正做到了全方位的保证疫苗安全有效。
1990年,中国开始实施《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由顾方舟带领团队进行脊灰疫苗研发,疫苗问世之后,病例数量快速下降。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顺利举行,74岁的顾方舟老先生作为代表郑重签名,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靠着自己的力量成功消灭了脊髓灰质炎,中国正式成为了无脊髓灰质炎国家。
历时40多年,脊髓灰质炎这笼罩在国家上空的阴霾终于散去,“为一大事来鞠躬尽瘁,做一大事去泽被子孙”,顾老先生用他的一生完成了这件与脊髓灰质炎死磕到底的事情,造福了千千万万中国儿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学习了顾老先生的故事,我无比崇敬又感到骄傲。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我深知研发药物的艰辛与不易,更知道从无到有的变革是怎样伟大的进步。现如今,我们也正经历着病毒风暴,像钟南山院士这样千千万万的公共卫生事业科学家正努力撑起一道坚固的围墙,守卫者中华儿女的健康与幸福,用医者仁心托举其中国的希望。
“涓涓不塞,将为江河;荧荧不救,炎炎奈何。”我辈少年,有幸加入祖国健康事业的后备军中,能够为国家医药科研散发自己的点点光热,定当不负先辈所托,拼尽全力,成为可堪重任的新时代栋梁。
“顾爷爷,谢谢您,这是我们吃过最甜最甜的糖。”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