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感悟> 正文

描穹绘宇,望邈天苍

长安大学 作者:回泽 编辑:吴佳媛 日期:2022-11-29 点击数:[]

万泉河的溪水在叮当中作响,长江的春潮澎湃孕育着丰饶的稻田。田野的芬芳越来越浓烈。熟透的小麦颗粒垂低,在著名的城墙垛口之外,黑土地上山深林密,在挺立的高梁的山顶上,碧蓝的天际像那祖国的海洋。我们英雄的祖国就屹立在这东方。登高临远,面对国家工业化的磅礴景象,总会铭记起那一段峥嵘岁月,以及那些比高山大河还要令人景仰的前辈们和他们犹如崇山峻岭般的心魂。

百年沧桑,中国从列强的蹂躏中惊醒,我们开眼世界,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为变法呐喊,为共和革命流血,为南湖游船上的信仰而畅想,为天安门上的宣告而雀跃,为改革开放的号角而自豪。

“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们砸碎积贫积弱的旧社会,一步接着一步深深又浅浅的走在新中国建设的大路上。筚路蓝缕,这片国土养育的近千万儿女,从投身于民族兴亡、国家富强的斗争的那一天起,就怀揣着实现复兴梦想的憧憬。打破技术封锁,推动科技进步。正是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点一滴的积累与推进,使中国的科技在短短百年之间突飞猛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他们无数人随着属于自己的时代远去了,但他们的身影永远投印在了大地上令后世敬仰,永远不会消逝。南仁东正是这无数新中国建设者中伟大而坚定的一员。他一路向我们走来,率领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将理想引入现实,为上九天而观群星,铸社稷之器——500公里大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现在我们都称其为"中国天眼"。。他一生甘于淡泊,不求名利,将整个生命投之入科研,将毕生精力献之于祖国,这样的科学家,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一、脱颖而出笃志报国

"扎实脚下的路,勾勒出远方的模样"

南仁东于一九四五年诞生于中国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县,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他,就以优异的成绩屡获学校校长嘉奖。一九六三年,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状元"的优秀的高考成绩,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进修后又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取得了理学类本科生和博士学位。

学有所成的他,便励志要将理想与祖国的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一线建设。在1993年于日本参加的一场国际会议当中,他首次接触到了射电望远镜。立即就被射电望远镜的前景与性能所吸引,他认为自己的祖国也需要这样的高性能探测器。于是立马就说:"咱们也建一座吧。"这句看似随意出口的话, 今后在他心中分量将会承载起他生命的几乎全部。正是这次经历开启了南仁东为国铸器的数十年生涯。

20世纪90时代,面对我国的无线电工程建设仍比较落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南仁东相信这个伟大的国家和他的儿女们会勇敢的战胜重重困难。为了我国天文学领域能与当下的高新技术结合取得更大进步,南仁东于一九九四年便明确提出了建设五百公里大孔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构想,战略性的独道眼光背后,一段历史性的征程从此拉开。

但是在当时中国境内科技实力不足、资金环境不完善的窘境下,这一计划受到了许多怀疑,更有甚者直言:"连飞机都造不怎么样的中国,哪里还能造得出如此巨大的射电望远镜?"

在困难中窥见希望,于无所有中望见未来。他坚信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忧祖国之忧、竭自身之力,一心要使我国的天文领域立于世界强国之林。项目取名为FAST,因为他知道我们必将因此追赶时代的脚步,超越重重的困难,最终领先于世界之林20多年的奋斗只为当初的豪言壮志,初心不改,笃志报国。


二、筚路蓝缕,矢志不渝

南仁东要做的事,承载着太多国人的期望,压力、风险也是常人所难以承受的。

自一九九四年以来,在对台址的寻找中,为了减少无谓的建设经费支出,山峦耸立的贵州成为了最佳的选择,在曲折蜿蜒的群山之内将成为FAST起航的家。单单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台址,由南仁东所率领的队伍探寻了贵州省的山间几乎全部的洼地, 走过12年的风霜雨雪。在这期间,他遭遇山洪、滑坡,甚至险些掉下山崖,最终,在391个备用选址中,找到了最合适的天眼建设台址,中国天眼有建成的希望了。

当迈出这坚实的一步之后,南仁东看到了希望。兴奋得他辗转于各大学与学术会议之间,向各位教授、专家寻求着技术上的支持与帮助,阐述着未来天眼的宏伟图景。一片诚心,一往无前,最终,在2006年中科院召开了各院长大会时,天眼项目审核申请成功通过。

真正的挑战开始了,然而"天眼"寄托着南仁东的许多愿望和志向,他会要用自己的心血去浇灌。于是在当天眼工程正式建成启用以后,南仁东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领导科学家和总工程师。

2011年3月天眼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直径500米圈梁和龙,2014年11月6座百米馈源塔竣工,2015年天眼索网完成合龙。短短5年时光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冉冉的新星从无到有的升起。同时,也让我们对无私奉献的建设者们的投入肃然起敬。此时70岁的南仁东被确诊为肺癌,刚经历手术后不久,对天眼放不下心的他忍受着疼痛,又一次返回到施工岗位,在指导工作时,声音虽然沙哑,但仍一字一顿地认真讲解询问。2016年9月25日,身体已经几不可支的他再一次回到贵州,亲眼看着自己倾注20多年心血的大工程顺利落定,他露出了欣慰的微笑。2017年9月15日,就在中国天眼运行已经接近满一年,首批重大天文成果即将发表之际,“天眼之父”南仁东身体却早已支撑不下,在弥留之际南公告诉我们“美丽的宇宙太空,正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呼唤我们踏过平庸,深入无垠的广袤”。南老闭上了双眼,但他却将中国的眼睛放到了137亿光年的距离。为该该项目的建设工作指明方向,克服了研究工作开展中的一系列疑难问题,使其在立项在短短10年内便能够完成应用,极大促进了我国的射电与天文自主研究的进程。丰功伟绩、千秋犹存。

“天眼”打开了我们探索宇宙的新窗口,当我们仰望星空,南仁东星,那颗耀眼的星,就在那里等着我们,迈向人类未来的光年之外。


三、继往开来,续写新章

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过山东省立科技馆。进门穿过宏伟的大厅最先看到的就是一个逼真的火箭发射场的缩尺模型。在一场场为人们精心准备的火箭发射表演中,幼年的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向往着驰骋于天际与日月争锋、勇于开拓的民族精神。透过展示牌上面一位位科学家坚毅勇敢的面庞,我看到了四个大字——国之栋梁。长大后,我明白这是对那些共和国的科技建设者最崇高的荣耀。他们是一位位有血有肉的战士,他们更是一种时代隽永的精神与民族国家联系,因为隽永,所以永生。

2016年我第一次与FAST “相遇”,它最后一块反射镜成功装机以及落成调试的新闻告诉了我,在祖国的西南一项伟大的工程诞生了。那是我第一次认识南仁东先生,新闻上小小的身躯透出沧桑与坚韧,一身工装朴实无华的身躯在诸多工人的簇拥下前进着。我也是第一次知道他是一位共和国的天文科学家。怀着对宇宙空间的崇高向往我继续查阅了南仁东过往的资料。

我惊讶的看到先生一路走来有着无数的光环和可以享受高薪与安逸的条件待遇,而他把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的理想与共和国的建设。直到我看到,他说“人类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他有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这充满理想的话语让我仿佛看到,千百年前古敦煌壁画中飞天手中飘落的花,万户起飞时久久未散去的火焰,张恒月下调试的浑天仪。

这种理想主义精神让我深深的震撼与憧憬。自古以来科研探索是艰辛的、是崇高的,是要为进步而不计代价前仆后继的。我们应当有着伟大与坚定的梦想才能守住初心,激励我们在选择到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今天,身为共和国新时期的年轻人,我更多看到是南仁东一生深厚的家国情怀。纵观了南老的人生,短短23年间,踏遍山间艰难寻址,埋进深山志在星空,让这英雄般的祖国大地又一次见证了其儿女的壮举。他默默的走来,帮人民擦亮凝望星空的双眼,他又默默地离开,留下璀璨的星图与描绘寰宇的画卷。这正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把时间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国士无双,名副其实!我们青年一代更应追随南公的步伐将青春融入祖国为国家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探索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即将展开的新篇章里,我必将以此为信条,扎实而又坚决地走好前方的探索之路。

斯人已逝,思想长存。正如南仁东自己写下的诗歌一样,蕴含了他一路走来的希望与理想:

春雨催醒期待的嫩绿,夏露折射万物的欢歌。
 秋风编织七色锦缎,冬日下生命乐章延续着它的优雅。

也如南仁东先生的悼念辞:"质朴宽厚,淡泊名物,待人真诚,胸怀全局,鞠躬尽瘁"。仅仅二十个字,却道出了南仁东一路走来的一切。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和铭记的,这是值得我们终身笃行的信仰。

我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奇峰,顾苍茫神州,回望来路崎岖,远眺前路坦荡。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