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生感悟> 正文

追星星的人

作者:刘昱婷 编辑:何璇祺 日期:2024-03-01 点击数:[]

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古人用其双眼观测到了一次超新星爆炸,这是人类对超新星最早的记录。日升月落、斗转星移,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天文学家阖上了仰望星空的眼睛。然而在2016年,贵州省克度镇大窝凼的一个喀斯特洼坑中,一架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设计建造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缓缓睁开了其探查宇宙的“天眼”。未来的日子里,它接力中国所有努力的天文学家,探索星河的璀璨。

近年来,“理科的浪漫”一词频频登上热搜,隐世于万山之间,却遥望宇宙深处的中国天眼FAST无疑是“浪漫之最”。然而这一份浪漫的背后,是一个人用22年的信念和热情,才让中国睁开了天文学界的“天眼”。再往前追溯,从1993年开始,大量使用无线电产生的电波已经对地球上的射电望远镜产生严重干扰,在那个年代,他的目光就已超越时间和空间,投向已知世界的边缘。

“我们要积极争取让国际大射电望远镜建到中国来”,他想,他做。

“我国应自主建造一架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他做,他成。

他就是南仁东先生,中国的“天眼之父”,世界的一颗明珠。


迎难而上,敢为人先

建造500米超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在技术和工程上的巨大难度,令许多发达国家也望而却步,没有国家看好中国能够争取到这个国际项目。这个场景何其熟悉,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建造“两弹一星”的时候,大量复杂的方程式和繁冗的数据甚至全靠算盘和手摇计算机来计算,就是在这样一个苏联不帮忙,国际不看好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让世界都听到了属于中国的巨响。

中国人骨血里边流淌着坚韧不拔的品质,我们坚信可以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条路不同于任何已经修建好的道路,它并不循规蹈矩,也未落入俗套,而是闪烁着中国人独有的智慧的光芒,回响着每一位赤子的心跳声。

这次也不例外。南仁东先生很快意识到争取国际项目的希望渺茫,可中国人的字典里没有后退一词!南仁东先生的字典里也没有放弃的说法。他迅速准备建造中国天眼FAST的立项申请,那年,他60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清楚建造一台这样的射电望远镜对现阶段中国的重要意义:中国曾站在天文学的顶端,当这只“天眼”开眼的时候,中国将有机会再次重回这一巅峰。

在国际争抢建造大射电望远镜的时代机遇前,南仁东先生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将中国带到了跑道上,并且以绝对争先与决绝的态度使中国拿下了冠军。这是每一个科研人都梦寐以求的洞察力与行动力,正是这样的精神品质,为中国拿到了探索更宽广宇宙的入场券。从此中国仰望星空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千百年来的天问,有了更深远的回音。

曾经的自己总是会由于太过遥远且难实现的目标而早早地泄气,在看到别人摘得那颗自己也想要的星星时只能独自黯然神伤。我曾在领奖台下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你真的做不到么?努力的过程可能不会让你得到那颗星星,但一定会让你离它更近。南仁东先生曾在采访中说:“最大的设备不一定能给出最精彩的发现,但它提供了你一个机遇。”同理,充实自己的过程不一定会让你功成名就,但一定会给你更多抓住机会的可能性,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勇气,让你敢于站在别人的前面,踏上那条未开辟的道路。

在每一次机遇前都秉持着迎难而上、敢为人先的态度,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底气。


跬步千里,厚积薄发

建造FAST的过程中,南仁东先生花费12年,带着300多份卫星遥感图在中国西南部的大山中精挑细选,就为了给FAST一个最好的栖息地,减少建造时土木工程的工作量。300多个候选洼坑,惊险陡峭的山路,变幻莫测的气候,南仁东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大山里行走,直至找到他心中的那片理想之地。

那是他们筑梦的地方,从坑底向上看,天空被群山环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象征着这一场横跨大尺度时间与空间的跋涉结束了。FAST这一庞杂的项目能够在5年半的时间内完成,不仅仅是南仁东先生带领团队日夜辛劳的结果,更是因为他用了12年的时间为FAST台址的选定作了充分的准备。这种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让FAST迅速完工这样一件听起来不可能的事情落地成真,有人称之为奇迹,但我们知道,这世界没有奇迹,有的只是一群努力的人干成了一件伟大的事。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功利。“速成”和“效率”被一条条大数据推送到我们眼前——“5分钟读完一本名著”、“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10分钟了解各国历史”……我们期盼着每一个行动都能迅速有回报。我们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因为碎片化的信息填满了我们的屏幕,一心一用对我们来说也变得困难起来,因为没有同时做两件甚至多件事就是效率不高的表现……这样的我们,能像南仁东先生一样花12年只为寻找FAST的完美台址么?

还是说,我们早已习惯了草草了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想攀登最高的山峰,靠的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应当挥洒奋斗热血,拿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激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笃定,追求“山到绝顶我为峰”的卓越,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心无旁骛、久久为公,才能用“实干之火”点亮“梦想之光”。我相信,挥洒在路上的汗水会让登顶的风景更有意义。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

FAST静卧于群山环绕之中,宛如神州大地上镶嵌着一颗精美的宝石。它以令人惊叹的大尺寸、高精密性和强综合性闻名世界,同时还具备着相当的观赏性,科技感的外形和完美的对称性让无数人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贵州群山险峻,地质情况复杂,FAST的建造难度可想而知。而就在这样艰苦的建造条件下,南仁东先生依旧贯彻精益求精的精神,将FAST未来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面面俱圆,打磨出了这颗完美的宝石。

贵州气候多雨,虽然喀斯特独特的地质可以保证雨水向地下流泻,不会在坑底形成积水,但是南仁东先生还是带领团队在坑底修建了复杂的地下排水设施。大窝凼位置偏僻,周边山路崎岖难行,FAST的建设时时刻刻都要克服恶劣的地势,人力是FAST建设中主要战斗力。在这个严酷的环境中,FAST还做了“主动变形反射面”的技术,让其每一个镜片都可以动起来,以更灵敏地接受来自宇宙的信号。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创新设计,一个个从无到有的突破,都是南仁东先生及其团队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一点点攻克下来的。

正如弗罗斯特诗句中所写:“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南仁东先生以及中国近现代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依旧流光溢彩,能够照耀万代。

2017年9月15日晚,南仁东先生因病逝世,享年72岁。南老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并未看到FAST的各种应用和突出成就,然而他坚韧奉献的爱国之心,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早已化作了漫天星光,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抬头仰望星空。就像南老自己的小诗所言:美丽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绚丽,召唤我们踏过平庸,进入到无垠的广袤。

而我们,正循着这漫天星光所指引的方向,踏上征途为星辰大海的旅程。


后记

学习科学家精神的那段日子里,我为遇难时怀中仍紧护绝密文件的郭永怀先生落过泪,也惊叹于王淦昌先生放弃诺奖只为发展中国核武器的赤子情深,我为抢在所有人前面去捡原子弹碎片的邓稼先先生揪过心,也敬佩于姚桐斌先生不追名逐利甘当配角的科研精神……何其有幸,我们生长在一个充满炬火的年代,但是被照亮的意义并非享受、而是传承。正如奥运的火炬不灭一般,我们民族的魂魄也是如此。我曾为未达预期的结果辗转反侧过,可是面对满天星光,我明白,更打动我心的永远是那段一边学习一边反思一边进步的时光,它让我更有勇气与毅力在自己学习的领域去攻坚克难,正如从古至今千千万万个中国科学家一样。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