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为什么茅爷爷的神情这么严肃呀?”下课时,一个女孩指着课本上茅以升的肖像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是从走廊那头跑来的,她的马尾辫还有些晃。
我来这所学校实习两个月了,因为年岁和孩子们差得不多,他们都和我很亲近,常常说些不着儿边的话来开我的玩笑。我以为这个问题也是玩笑,毕竟肖像上的神情常常不取决于本人,而取决于画家。
可我一低头,却瞬间否定了这个轻浮的想法。课文题目《中国石拱桥》几个大字下方,茅老一双坚定深邃的眼睛仿佛在注视着我,眉毛浓密,鼻梁线条笔直而嘴唇紧闭,也难怪一个十六岁的孩子会用“严肃”来形容这幅肖像。
我看着女孩认真的表情,脑海里突然闪过茅老写给他的二女的话,便答道:“茅以升爷爷是我国著名的桥梁工程师,他说‘人生是剧,但须演得好’,这样严肃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演好一名科学家的角色,严谨,勤奋,持之以恒。”
回到办公室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翻开《中国石拱桥》的教案本,在那密密麻麻写着说明文知识的笔记下方,写下“茅以升是中国的桥魂。”
第一次了解茅老,并不是在我初二时的语文课堂上,而是在爸爸买给我的《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上。那时候我只有十岁,对于书中讲的“沉箱法”“射水法”等造桥事宜尚不能理解,唯一记住的就是茅老读大学时,为了扎实学识,整理了两百余本笔记,摞起来足足有一个人那么高。“奋斗”成了我对茅老的最初的印象。高考后,我被陕西师范大学录取。茅老的长外孙女徐依协本科正就读于师大的物理系,是我校1977级毕业生,后来从事应用物理的研究。她说,正是因为外公赠予并嘱咐她好好阅读的一套物理教材,才让她产生了进入研究院攻读物理的愿望。我的母校与茅老的这一点联系,让我在想起茅老时常常倍感亲切。
我心中愧疚,觉得没有回答好那个女孩的问题,那天以后又读了很多茅老的回忆录,了解得越深便越钦佩他的伟大,课本上那幅肖像竟数日在我心底挥之不去。
11月12日是茅老的逝世纪念日,彼时我为期三月的实习也走向了尾声,工作量少了许多,于是索性向学校告假两日,来到了杭州,看钱塘江大桥。
火车硬座上很难睡得安稳,颠簸中醒来,窗外晨光熹微,一看时间,已是早上六点半。如果是在唐山路矿学堂读书时的茅老,恐怕此时已经完成晨跑锻炼,开始晨诵了。茅老视时间如生命,每天都遵循着严格的作息和周密的安排。美国深造期间,为了同时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时间更是被利用到极致。他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坐车前往桥梁公司工作,晚上七点再赶往夜大学习,工地休息的间隙被他用来做夜校的功课,往返的公交成了他学习外语的课堂。茅老仅用了四年的时间便读完了硕士和博士,还写出了达到世界水平,被称作“茅氏定律”的博士论文。茅老读书期间的学习强度,像是每天都在“上高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样度过一年都十分困难,我不禁困惑,他是怎样做到的?
这个问题,在我亲眼看到雄跨江面的钱塘江大桥时找到了答案。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安逸而学本领,那么知识的学习永远是有限的,因为这样崇高的活动被当做了天平上的砝码,一旦持平,学习就停止了。而当一个人是为了祖国的未来而学本领时,知识的学习就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祖国发展对技术和人才的需要是无限的。而茅老的学习始终都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学成报国。
冬季的钱塘江沉静内敛,缓缓流淌,像是把往日那些汹涌着潮水、浪花和沙石的故事都沉淀了。钱塘江大桥如守望一般屹立在江面,桥身的钢铁桁架显示出一种硬朗之美,上层公路桥的车水马龙,下层铁路桥列车通过时的震动,仿佛这位坚毅老者有力的心跳。钱塘江大桥也确乎是老人了,茅老当初设计的使用年限为50年,而如今它已经超龄服役三十余年。“阵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从1937年仅仅通车了89天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到这座被炸毁后又在废墟上重获新生的“桥坚强”,都是茅老为祖国“修炼”的本事。
我在江边一直停留到晚上。钱塘江的夜景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倒映在水面上,像是银河里的宫殿漂浮在人间。中国如今已是当之无愧的“基建狂魔”,我们修建了无数技术难度更高,规模更大的工程项目,但是茅老率领一众国人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排除万难建起的钱塘江大桥,却始终是我国工业建设史上光辉的精神坐标。
实习结束前的最后一节课,我又讲了一次《中国石拱桥》。只是这次,我讲了茅老的刻苦求学,讲了他与钱塘江大桥,讲了他对青少年们的殷切期盼。外面下着大雨,教室里却异常安静,同学们都屏息凝神地听着茅老的故事。
“同学们,茅老号唐臣,唐臣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子民。课本上这幅肖像,正是茅老一生思索国之前途,为祖国桥梁事业奋斗的写照,这样的茅老神情是严肃的,是庄重的。可他面对你们时,却总是笑着,茅老关心着少儿的科普事业,即使身体状况很不好时也坚持给儿童科学活动题词。因为你们是祖国科学力量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明天。”
我被当时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光彩深深感动了。
“老师,天晴了!有彩虹!”
“这就是课文里‘人间天上的桥’!”
“我们走这样的桥能上天去了!”
雨不知何时停了,孩子们兴奋地看着教室外雨后初晴的美景。
“同学们,我们一起齐声朗读一遍《中国石拱桥》吧!”我拍拍手,给同学们起了个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起!”
茅老的一生为祖国江河架桥,为人才的培养架桥,为科学事业架桥,他建的是国家的“大桥”。不久后我也将走上讲台,成为一名平凡的语文老师,我会努力建起孩子心灵的“小桥”,帮他们通往自己的理想,通往祖国美好的未来。
教室里书声琅琅,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摊开的书页上,语文课本上茅老的肖像,仿佛在冲我微笑。
谨以此文致敬中国桥魂茅以升先生。
陕西师范大学 康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