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遨游学术海洋

未知 作者:作者 编辑:刘钢 日期:2019-03-08 点击数:[]

1954年,姚桐斌撰写了8篇液体金属和合金等方面的论文,先后发表在英国《金属工业》《铸工》《金属学会会刊》,西德《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和法国《冶金文汇》等刊物上。


在任国防部第五研究所一分院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所长期间,与技术人员一道解决了多项重大技术难题,并成功主持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为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和我国火箭及卫星制造提供了材料保证。


1962年到1966年,开展研究课题500多项,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殴打致死。在生前,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3位两弹一星烈士之一。


  • 留学期间              


在英国留学期间,姚桐斌时刻想着祖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参加“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当选常务委员。同年又参加了中国留英学生总会,任常务干事,主席等职位。他在异国他乡,惦记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渴求赤子报国。1949年10月1日,他在刻苦钻研自己专业的同时,还满腔热情地宣传新中国,做好团结留学生及侨胞的组织工作。1950年,他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共产党会社,伯明翰青年会,教会,契期特劳工学院做演讲,介绍新中国情况,揭露国民党腐败。由此引起英国政府的不满,受到警方的干涉和压迫,把他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离境。


1953年6月,姚桐斌开始办理由英国向联邦德国转移的工作。他转入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德文,1954年2月起在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铸造教研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在著名教授依·皮沃斯基的指导下,从事液态金属的研究。他撰写的8篇液体金属的,合金等方面的论文,先后发表在英国《金属工业》《铸工》《金属学会会刊》,西德《铸工》《工业通讯》《铸工科技》和法国《冶金文汇》等刊物上。1956年9月,他在瑞士由彭华,方晓的介绍,在伯尔尼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的姚桐斌,已学有成就,在尖端科研领域初露锋芒,成为了冶金专家。


  • 工作期间


1957年9月,姚桐斌回到祖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他到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他任该院材料第七研究室主任和研究员,竭尽全力献身国防科研事业。1959年9月,1059导弹的仿制开始由生产准备转入零件生产阶段,姚桐斌主持的航天材料研究室扩建成独立研究开发能力的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即703所)。根据一分院党委的要求,姚桐斌在1960年2月规划出了材料研究室的未来。他主持制定了研究室1963年至1967年的科学研究规划,提出了六十三项需要预先研究完成的材料和工艺研究课题。1960年2月5日,导弹的第一个大部段——推进剂燃料贮箱仿制成功,接着其余的七个大部段也相继完成。与此同时,发射1059导弹用的国产推进剂的国化性能也完成分析,测定工作,弹上仪器和地面设备等关键技术的攻关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7月16日,苏联照会中国政府,宣布终止六百个援华合同,撤走在华工作的一千三百九十名苏联专家,并停止派遣另外九百名专家。8月12日,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的最后三名苏联专家离开回国。此时,1059导弹的仿制工作正要进入决战阶段,导弹即将开始总装。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的消息,激发了全院工程技术人员的爱国热情和忘我工作的精神。姚桐斌挺身而出,成功地主持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在姚桐斌的带领下,他们的前所未有干劲,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因技术援助中带来的困难,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圆满地完成了第一枚1059导弹的总装。

   

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单位要求姚桐斌负责的703所在1960年年底前研制出这种高温钎焊合金,否则整个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将无法按期完成时,他亲自部署了这场艰难的战役。姚桐斌他们没有任何的资料可参考,硬是凭着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反复研究分析,不分昼夜地工作,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和上海等协作单位按时研制成功了这种高温钎焊合金及其相应的钎焊工艺,填补了耻辱的空白。这种合金不但满足了中程火箭发动机研制生产需要。后来又普遍应用于远程火箭的各种发动机上,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向前突进了一步。

 

1962年到1966年,他除向国内各兄弟单位提出大量研究课题外,在所内开展的研究课题500多项。领导和指导锰基钎料合金的研制和钎焊工艺研究课题,研制成国产一号及二号锰基钎料,并以钎焊结构取代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老式焊接结构。主持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材料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和液体火箭焊接结构的振动疲劳破坏问题的研究,并应用到型号的研制工作上,对火箭部件的设计、选材和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703所和上海协作单位研制生产的“高温钎焊合金及钎焊工艺”荣获重大科研成果发明奖。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703所和上海协作单位研制生产的“高温钎焊合金及钎焊工艺”荣获重大科研成果发明奖。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人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无锡)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