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回国后,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这就是我国第一个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即七零三所。桐斌去报到时,还只是一个材料研究组,该组只有12名大学生和一 台显微镜。有人问这位归国专家为什么到这么个小单位工作,他回答:“我回国不是为地位和金钱,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奉献 给国家建设。”
七零三所的任务是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艺。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平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 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因此火箭材料均是从零开始,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研究所成立后,桐斌被任命为所长。对实验室 的设计,仪器设备的购置,科研规章的建立,科技人员的培训等,他都事必躬亲,不知有多少个夜晚,他都忙得回不了家。
有一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当时的苏联在中苏友好时期就对中国严加保密,不肯透露它的成分和工艺。苏联专家曾带 着几分怜悯的口气说:“材料成分嘛,不能告诉你们,其实就是告诉你们也没有用,这样吧,你们需要时,向我们订购好了。 ”1960年赫鲁晓夫撕毁合同,撤走在中国各部门的专家,并带走所有的图纸资料。当然,这时即使订购也不可能了,这种 材料成了发展航天材料的一只“拦路虎”。
桐斌咽不下这口气,在新型号火箭制造急需的情况下,他亲自部署了这场战役。这就是18年后,在桐斌被追认为烈 士的当天,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重大成果发明奖的高温钎焊合金。没有生命的金属材料从一个耻辱的空白点变为戴着桂冠的国 家定型产品,凝聚着桐斌和七零三所其他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心血。桐斌他们终于研制出两种性能优越的高温钎焊合金,它们的 性能和质量在世界同类产品中也是佼佼者,时至今日俄罗斯仍对它的成份保密。美国一家杂志曾经刊载一篇报道,说高温钎焊 使“阿波罗”上了天。
除高温钎焊合金外,桐斌在七零三所还主持开展了许多项科研课题,包括新型不锈钢、钛合金、高强铝合金、复合材 料、难熔金属焊接新工艺,化学铣切工艺,密封件、金属软管、波纹夹层结构、蜂窝结构等等。这些都是桐斌在排除阻力克服 困难的情况下,极力坚持才得以开展或完成的,可以想象是多么的不容易!这些课题的成果,有的在稍后的远程火箭以至第一 颗通信卫星上开了花,结了果。
桐斌还写出好多篇科研论文,其中有两篇论文对火箭部件的“疲劳破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写道:由于火箭的工 作寿命很短,很多人曾误认为“疲劳破坏”不可能在火箭的组件中产生。但是实践证明,由于火箭发动机在工作中产生不同的 振动现象,加上某些零组件在火箭工作时又处于复杂的动载荷状况下,发动机某些部件的材料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疲劳 寿命”而发生破坏。金属材料“疲劳破坏”的积累性加大了这种破坏的可能。桐斌在此文中提出几个有针对性的措施,七零三 所自此开创了一个“失效分析”专业,并多次对发射事故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分析,对火箭部件的设计制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 。在此后多年中,这一专业为我国火箭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失效分析已成为导弹、火箭、航天器的研制和生产中不可 或缺的重要环节。
虽然桐斌所写的一些论文已经散佚,但是,他主持领导过的一些科研项目,却获得了丰硕成果。1985年,国家科 学技术进步评奖委员会为桐斌生前在“液体地地战略武器及运载火箭”的发展与研制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颁发了“科学技术进 步奖”特等奖。同年,该委员会又为桐斌生前主持的“高温热物理性能测试基地的建立与发展”颁发了二等奖。
(本文选自姚桐斌夫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