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难酬不消凌云之志

作者: 编辑:刘钢 日期:2019-03-12 点击数:[]

英雄虽作古,壮志仍久长

 ——纪念“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


家贫不坠青云志,求学路上每第一


1922年,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清贫的家庭。由于家庭生活困难,父亲不想让很小年纪的他继续念书,可是校长十分赏识姚桐斌这位勤奋好学的学生。在校长的劝说和帮助下,姚桐斌才得以进了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就读。由于家里实在承担不起他的学费,所以只有12岁的姚桐斌不得不辍学了,这让人非常惋惜。


为了贴补家用,姚桐斌每天在镇上摆摊卖香烟、火柴、袜子等日用品,还兼做家庭教师和打零工,来帮父母维持一家的生活。没钱买书,他向别人借书看,每到晚上他就开始专心致志地艰苦自学,并立下为民族复兴读书的志向。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南沦陷。正在念高中的姚桐斌不甘心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与四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冒着生命危险,越过敌人的封锁线,在逃难中边谋生边读书,进入了江西。

高中毕业会考时,他的成绩居然名列全省第一,报考7所大学全被录取。他兴奋无比。“我究竟选哪所学校呢?”他激动地自言自语起来。经过一番斟酌,最后,他选择了当时迁到贵州平越的西南交通大学就读。


在以后的4年大学生活中,他勤工俭学,竭尽全力,埋头苦读,努力吸取着知识的营养,不断开阔着自己的视野,也不断长硬着自己的知识翅膀。大学毕业时,姚桐斌又以全校第一的总评成绩获得了学士学位,他是学生中的佼佼者。


194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官费”出国留学,先在英国的伯明翰大学深造,仅用三年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一年后,姚桐斌获得了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在伦敦大学执教。


关山难阻赤子心,壮志激昂征途漫


留学期间,姚桐斌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参加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英学生总会,先后担任过留英学生总会的总务干事、刊物编辑、秘书、主席等职务。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姚桐斌欣喜无比,他立即致电毛泽东主席,表达了海外学者的赤子之心。姚桐斌的爱国活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极大不满。1953 年,他不得不离开英国,辗转到了联邦德国,在亚琛工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并在其他几所大学讲学。


由于信仰共产主义,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他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成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姚桐斌在学术上成就显著,国际焊接学会接纳他为该会会员。他先后到过瑞士、荷兰、原南斯拉夫参加学术会议,与各国同行开展学术交流。


1957年底,姚桐斌毅然放弃了国外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优裕的生活环境回到了祖国。当时主管尖端科学技术工作的聂荣臻元帅,指名让他到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工作。他欣然接受了这一安排,并表示要为中国火箭的上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负重疾驰千里马,航天粮草先行官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讲的是战争的规律。在火箭、导弹、航天器的研制中,材料好比是“粮食”,没有这“粮食”,航天事业就无从谈起。姚桐斌就是中国航天材料和工艺技术的专家,中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上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8年1月,姚桐斌来到了一分院,在一个只有12名青年科技人员和几张办公桌的航天材料研究室工作。那里,中央关怀,百事待兴,一派生机。然而一切都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创业十分艰苦,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不久,又遇上了国家三年经济困难,生活用品供应极其紧张,什么东西都凭票供应。对此,姚桐斌无怨无悔。他淡泊名利,废寝忘食,积极工作,全身心地投人到开创基业的奋斗中。他说:“只要中国的火箭上了天,我就是死了也心甘。”


1963年秋,国际焊接学会在芬兰召开年会,姚桐斌受命率中国焊接代表团前去赴会。会上,他遇到了一些老朋友,大家对他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表示很不理解。姚桐斌严肃地告诉他们:我是中国人,出国学习就是为了日后报效祖国,别看中国还比较落后,不富裕,但总有一天会强盛起来的。


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基础工业成就的高度综合。没有新型的材料和先进的工艺,就不可能有新的先进的航天工程总体方案。研制一枚火箭需要成百上千种材料,既要有金属材料,也要有非金属材料。


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谈不上航天材料了。因此,火箭材料的研制均是从零开始。在研制出这些材料及其相应的工艺后,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接近火箭使用条件的试验,如高温、超低温、振动、密封、烧蚀、腐蚀、老化等,其工作之艰难可想而知。


姚桐斌四处奔走,千方百计寻找替化材料。1959年底,他就先后与各有关单位签订了试制生产153项金属材料和87项非金属材料的协议。在独立研制全新设计的中程导弹过程中,姚桐斌又与北京、上海、沈阳等有关单位大力协同攻关,解决了不锈钢高温钎焊、铝合金化学铣切工艺、钛合金气瓶的成型和加工工艺等一系列材料和工艺问题,为中国火箭技术上台阶当了先行官。


七〇三所后来调来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一些留学苏联的博士生,但是他们实际工作经验不多,为了帮助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成长,桐斌付出了巨大精力。他亲自讲课、指导,还从外单位请专家来传授知识。冶金界的元老李熏博士和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就到七〇三所讲过课。


姚桐斌要求技术人员做完实验,必须写详细规范的科学技术报告,他亲自审阅七〇三所的每一份报告,并作批改。一位高工满怀深情地回忆:“姚所长对我们的报告看得可仔细啦!技术方面不必说,哪怕错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也都改正过来。我至今还珍藏着姚所长在我一份报告上的批示。”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正当姚桐斌年富力强、在航天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就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给活活打死了。这是祖国航天事业的一大损失,也是祖国科技史上的一大悲剧。


1968年6月8日早上,姚桐斌手提热水瓶,骑着自行车,按时上班。一进办公室,他就开始擦桌子,扫地,泡上一杯茶,然后静下心来办公。快12点时,桐斌收拾办公桌上的书籍文件,准备回家吃午饭。这天去办公楼上班的人不多,有两位七〇三所的工程师,见到姚桐斌,急忙打招呼:“姚所长,您还在‘抓革命、促生产‘啦!外面都有人在武斗了,您还是等一等,先别回家。”“谢谢你们的好意。上午我只批完了一个技术报告,吃完饭还得回来接着干。再说,武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七〇三所仍然保存着桐斌于1968年6月8日在技术报告上的批注,这是桐斌最后一次签写他的名字,竟成为他的绝笔。


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七机部为姚桐斌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


1983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书》,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99年,鉴于姚桐斌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3位两弹一星烈士之一 。


2000年9月,姚桐斌半身雕像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第七〇三研究所揭幕 ,塑像基座上刻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词"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的奠基者姚桐斌"。航天元勋钱学森亦亲笔为他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


这是对姚桐斌一生为祖国航天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