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名获奖科学家当中,有一个我最熟悉和亲切的名字:姚桐斌。他是我的二哥。
二哥姚桐斌生前是我国航天材料及工艺技术专家,曾主持新中国火箭材料的研制工作,1968年6月8日在北京不幸遇害,时年仅46岁。
我们的老家在江苏省无锡县(今锡山市)黄土塘镇。二哥姚桐斌生于1922年9月,5岁开始读书,学习十分勤奋。他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刚刚读到二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日寇侵占无锡。他失学回家,被迫贩卖香烟、火柴等零星百货谋生。但他始终渴望冲出沦陷区,寻找继续读书的机会。为了上学,他当过小工,作过家庭教师,帮助学校收发室分发报刊信件,在实验室管理标本仪器,挣得微薄的报酬,购买灯油、木炭等生活用品。克服着重重困难,他发奋求学,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41年高中毕业时,他获得江西全省中学会考总评第一名,相继考取了7所大学,最终进入唐山交通大学(当时迁在贵州平越)矿冶系。1945年大学毕业,他的成绩又是全班第一。
大学毕业后,二哥到了当时的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工作,1947年参加公费留学考试,得到留学英国的机会。留学期间,国民党政府只给了他两年的公费,他只得匀作四年使用。他租住一家犹太人的楼顶房间,自己做饭,继续过着苦读的生活。他先在伯明翰大学深造,1950年获得该校冶金学博士学位;之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二哥和他的同志们从万里之外发回电报,向毛主席致敬。祖国给他们寄去了报纸、杂志、影片等,他们就在华侨和英国群众中进行宣传,扩大新中国的影响。他先后担任过留英学生总会的总务干事、刊物编辑、秘书、主席等职。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他到英国许多地方作报告,赞颂中国革命,斥责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进行募捐。他的爱国行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不满,英国特务对他横加迫害,指控他“破坏皇家法律”、“进行颠覆”,吊销了他的护照。1953年,他只得离开英国,在驻外使馆的指示下,转移到西德继续为党工作。经过艰苦斗争的锻炼,他的革命人生观日益坚定,并向驻瑞士使馆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5年,周总理赴瑞士出席日内瓦会议,使馆党组织向总理请示了有关问题,总理指示可以酌情发展在国外工作的同志入党。党组织根据姚桐斌几年来接受的严峻考验,决定吸收他入党。1956年9月,二哥在瑞士履行了入党手续,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7年秋,二哥回到了祖国。按照党的分配,他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不久便担任材料研究室主任。这是一个只有几十个年轻人的小单位。他主管的材料研究室,1961年初发展为材料工艺研究所,他作为该所所长,为我国航天材料工艺研究的创立、成长及壮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适应航天技术和研究所工作的需要,他依然像少年时那样勤奋,边干边学,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了许多科技论文。他白天事务繁忙,只能夜晚学习和写作。有一次,他去北戴河休养,竟随身带了一箱书刊资料,同去的钱学森同志看见,笑着说:“哪有像你这样休养的!”去外地出差,二哥也常带着一大包书籍。1959年冬天我在沈阳工作期间,他出差顺便来看我,我发现他还在抽空学俄语。从1960年到1964年,在他的带领下,材料工艺研究所共开展了500多项课题的研究。这些成果,有的很快就在当时的运载火箭型号研制中获得应用,有的应用在稍后的新型运载火箭和卫星型号研制中。鉴于他在发展我国航天事业中的突出贡献,1985年,国家追授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二哥很早就离家到远方求学,我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但我从小就非常敬重他,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他对父母、对兄弟姐妹永远充满爱心。我至今仍珍藏着一封他1951年底在瑞士一个山城旅店写给家里的信。二哥在信中流露了对家里情况的挂牵:“母亲的赡养,涌弟的休养,珠妹的升学,都是我戚戚于心的,我常因不能分担家庭的责任,不能安慰老年的母亲及帮助弟妹而梦魂不安。”他当然知道全家人正盼着他早些回国团聚,但他不得不通知说要延期回国。他写道:“在国外,也正需要适当的人去做很多重要的工作,我决定接受此项使命。以后我的工作也许同我的本行稍为脱离,但只要我对祖国一样有贡献,或甚至能完成更为迫促的任务,我想我的心里是会永远感到快乐的。”多年之后我们才知道,他当时的使命是多么重要。
他是1968年6月8日受迫害致死的。惨案发生后,周恩来总理极为震怒,指出,这是严重的政治事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一定要查明凶手,严肃处理。周总理随即挥笔写下了一批科学家的名字,命令严加保护,“必要时用武力保护”。上百位科学家被保护下来了。他们至今还念念不忘,是他们的同事姚桐斌,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才让他们免遭厄运。直到拨乱反正的1978年,经中共中央批准,追认姚桐斌为烈士,并于3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这一天,正是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