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品质引后辈启迪

作者: 编辑:刘钢 日期:2019-03-12 点击数:[]

姚桐斌精神永存


•年少时发愤苦读,报效祖国——尽显一片赤子之心

•回国后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祖国利益高于一切

•工作中大力协同,甘当配角——心中自有一盘棋

•教育上呕心沥血,言传身教——桃李芬芳满天下

•一生里上善若水,高山仰止——放不下的航天情

 

发愤苦读,报效祖国——爱国报国的赤诚和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


姚桐斌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因家庭困难曾辍学两年,但家境的贫穷,并没有减弱他对读书的强烈渴望。为了筹措上中学的学费,他曾在老家乡下摆小货摊,卖点香烟、火柴、洋袜之类的小商品。在江南中学,由于交不起住宿费,只好借住在教室里;又因买不起课本,就向同学借来课本逐字逐句地抄。进人大学前,曾在衡阳铁路局修理厂工具室做临时工。在大学期间,他勤工俭学,每天早晨替学校收发室分发信件,晚上去做家庭教师。后考入了官费出国留学生,在英学习期间,他节衣缩食,将拿到的两年学费匀成三年用。生活的艰难,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他刻苦攻读,孜孜不倦,分秒必争。在中学阶段,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高中毕业时,他取得了江西全省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接着他考取了名校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后来又考取了公费留学英国名校伯明翰大学。



姚桐斌发愤苦读的强大驱动力来源于他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在江西吉安读书时,就把当地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中汲取无穷的爱国力量。当他考取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填志愿时,他选择的是矿冶系,之所以选择矿冶系,他曾对同学说过,“志在开发中国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他身在异国,却牵挂着祖国的解放和振兴,他曾深有体会地说:“来到英国后, 更感到我国贫穷落后,我想多学一些租技知识奉献给祖国。”留学期间,他与国内共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英国分会,还担任了主席。这坚定了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奠定了他将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决心。



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他都婉言谢绝,决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之后的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有人问他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而回中国去,姚桐斌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的。”

 

废寝忘食,攻坚克难——炽热的爱国心和对工作的不懈钻研


游子回国,姚桐斌义无反顾,无条件服从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当时的艰苦情况:东高地的房子是平房,没有暖气,有煤炉子,但没时间生火。睡觉要戴着帽子。工作地点也是一排平房,材料室包括金属组、有机非金属组、无机非金属组、表面处理测试组、测试组等五六个组。当时姚所长建立的这些组就奠定了703所科研雏形,直到现在也没有超出这个框框。在这样的条件下,姚所长带着年轻人一点点地干,提出“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方向。



当有人问他你这位高级归国专家为什么不去大学当教授时,姚桐斌动容说:“我回国不是为了地位和金钱,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有一种高温钎焊合金材料,在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就对中国严加保密,不肯透露半点它的成分和工艺,由于政治分歧,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撒走专家,带走了所有图纸资料。面对苏联专家的傲慢和刁难,姚桐斌和所内的科技人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单位要求姚桐斌负责的703所在1960年年底前研制出这种高温钎焊合金,否则整个发动机的研制任务字无法按期完成时,他亲自部署了这场艰难的战役。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和上海等协作单位填补了耻辱的空白,为祖国争了一口气。

在火箭的研制任务上,为了降低新型号火箭结构的温度,姚桐斌和所内科技人员设计研制一种“发汗材料”,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出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他们就去研制一种降低火箭结构温度的材料。他们排除个别领导的阻力,在受到冤屈的情况下,任劳任怨,默默地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当我国一枚新型火箭上天时,这种“发汗材料”使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头部上千摄氏度的温度降到100°C左右,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如果不做这项预先研究,试验发射时,哪怕出一次事故,国家的损失就要达数百万元。这项“发汗材料”的研究成果,荣获了国家发明二等奖。



为了减轻火箭结构的重量,姚桐斌和703所的科技人员研制出了一种钛合金气瓶。我国最初仿制苏联的火箭川的是钢气瓶。钢气瓶的重量一个是14000克,而钛气瓶一个只重700克,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后者可减轻半重量。钛合金为活性金属,而活性金属的化学性能活泼易被氧化,故而制造十分困难。姚桐斌认为这种材料性能优越,强度高,而且我国钛资源丰富,在今后新型号火箭研制过程中,可试用钛合金做火帝部件。这种钛合金瓶用于发射“东方红卫星”长征一号以及我国多种型号火前,获得巨大成功,这一科研项目获得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等多种奖项。


除上所述,姚桐斌和所内科技人员还在高强度钢、新型不锈钢、高强铝合金、难熔金属、密封材料、复合材料和烧蚀式材料的研究方面,以及焊接新工艺、化学铣切工艺,金属软管工艺和蜂窝结构工艺等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科研成果,不胜枚举,炽烈的爱国心,令人钦佩,对姚桐斌来说,祖国利益始终高于一切。


大力协同,甘当配角——淡泊名利,宽广胸襟


姚恫斌不仅是位造指很深的学者,而且是位很有见地的科技工作领导者,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他积极贯彻中央“全国一盘棋”、 “大力协同”的指导方针,由姚桐斌主持立项的500多项预先研究课题,都是通过召开一些全国性会议,发动全国的研制力量,开展全国大协作来完成的。1961年3月,以国防部五院名义,他主持召开了防热材料全国大协作攻关会议,制定了防热材料发展规划。接着5月30日至6月7日义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高温测试会议, 这次会议对全国高温测试技术起到了学术指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1961 年8月17日至31日,义主持召开了国家金属材料规划会议,会上姚桐斌作了有关火箭材料的专题报告,对火箭所需的各种新型材料做出了规划,并对各协作单位分配了研制任务。1962 年还主持召开了全国性高温涂层会议。这此全国性会议在我国尖端材料的发展史上起到了里程碑作用,促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火箭材料与工艺和测试方法的研究协作网。他可谓是大力协同的典范。



把火箭材料下达给各研究部门以后,姚桐斌亲自率领所内的科技人员,走遍了全国有关材料与工艺的研究所和院校,不辞辛苦穿梭于各协作单位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和各单位科研人员-起解决导弹所需材料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材料研制成功后,还要拿回所里,对其性能,特点进行测试和研究,还要根据设计要求,把这些材料用到火箭零部件上去,直到完全成功为止。


IMG_256


姚桐斌在航天材料工艺科研方面,成绩斐然,功绩卓著,但是他不争名,不争利,把许多发明奖励都让给了生产材料的工业部门,而不写上自己的名字,甘当无名英雄,他经常教育所内的科技人员,要为设计单位服务,甘当配角,这种思想一直贯穿在他整个科研工作和领导工作中。正因为如此,在他1999年被追投“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前,很少有人听说过姚桐斌的名字。

 

呕心沥血,言传身教——桃李芬芳满天下


为出科研人才,姚桐斌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他写了一篇《研究工作方法》,文中强调要按照科学程序办事,树立和培养科学的态度、作风,秩序和程序。文中特别指出,科技工作者要一丝不苟,他对科研人员写的科研报告亲自审阅和批改,哪怕错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改正过来。他以他的渊博学识和教学、科研的丰富经验、下了非常大的气力,尽心尽力踏踏实实地向广大年轻科技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科研作风教育。他认为研究工作方法和聂帅提出的三严工作作风(严肃的工作态度、严格的工作要求、严密的工作方法)是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航天尖端材料科研人员正是伴随着一代宗师姚桐斌的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成长起来的。钱学森对《研究工作方法》一文评价极高,认为对整个导弹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指导作用,将此文当作研究工作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下发。



为了尽快地提高科研人员的水平,1962年初姚桐斌在703所组织了一次“科研作风专题研究会”(展览会), 把研究工作、技术学习、技术管理和技术责任制三个方面的50个好坏典型展示出来。在展览会上,表扬了好的典型,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同时还指出了当时科研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新的基础上更好地出成果,出人才,为发展我国国防尖端事业更好地服务。


IMG_256


姚桐斌还强调,为了及时了解现代科学的最新发展,必须阅读国外的文献资料,这就需要掌握外语这一重要工具。 尽管留苏人员已掌握了俄语,他仍要来所内技术人员必须掌握英语,因为很多科技资料都是用英文做的。姚桐斌在所内开办了脱产和半脱产的英语学习班,并亲自授课,尽管当时会被人当作崇洋媚外来批判,可他为了工作,毅然顶风而上,使703所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成为当时导弹研究院全院最高。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他除了亲自讲课,进行科研工作指导外,还从外单位请来专家传授知识,冶金界元老李薰,师昌绪等专家都到703所讲过课。


姚桐斌为培养人才呕心沥血,言传身教,703所新一代专家的成长要归功于姚桐斌的亲自培养,当时所内的“小鬼”后来许多人都成了航天事业各条战线上的带头人和技术骨干,都做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上善若水,高山仰止——高尚的人格和放不下的航天情


姚桐斌待人真诚,和蔼可亲,丝毫没有架子,所内科研人员到他家中讨论工作,他总是热情接待,热情迎送,在路上遇见认识的人,不管是干部、技术人员还是工人、清扫人员,都能主动热情地打招呼,有时骑自行车也下来打招呼。见微而知著,滴水映太阳,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姚桐斌的人格是多么的完美!


姚树斌的老毛病花粉过敏症犯了,仍像以往一样不停地流泪咳嗽,甚至还发高烧。医生开了病假条建议他在家休息几天但是他根本不把病放在心上,仍然坚持天天上班,时刻关心着所里的工作。


1968年,全国各地“两大对立派”群众组织由“文攻’升级为“武卫”,“武斗“四起泛滥成灾。703所的情况也不例外。


进入六月以来所内的两派群众组织也开始发生冲突。单位里许多员工不上班了,一些车间和研究室处于瘫痪状态。为了制止这种局面,姚桐斌不止一次地要求那些受蒙蔽搞派性的群众“回去工作,不能再搞这套东西”,并专门和几位干部商量,如何解决因两大派群众组织武斗而导致的科研工作瘫痪和工厂停产问题,研究怎样才能恢复科研生产的办法。但是,事实证明,此时他已经无力回天。即使这样,身为航天材料与工艺研究所所长的姚桐斌,仍然自觉地起着干部的表率作用,冒着生命危险,他依旧像平时一样按时上下班,依旧像往常一样专心致志地工作。他不止一次地对妻子说: “光拿工资不做事,我于心不安哪。”他放不下的是航天情。


而当他接到一份聂荣臻元帅关于国防科研规划的文件后,立刻振奋起来,鼓舞大家继续为航天事业奋斗终身。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的奋斗中,广大研制工作者培育和发扬了一种崇高的精神,这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姚桐斌用自己的实践注释了“两弹一星”精神,接下来,让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沿着前辈的精神,去感知学习,用实际行动做我国栋梁。



资料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

人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无锡)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