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校友!

西南交通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 作者: 编辑:张容华 日期:2019-08-23 点击数:[]


跨技术封锁,攻材料难题

循耕读家风,传仁和世训

生于贫穷年代,献身祖国

八十年前的中华大地

有这样一位交大人——姚桐斌

肩上扛着大国的航天梦

心中藏着深沉的航天情

为我国的航天航空事业注入了无限力量

今天我们来讲述他的故事

加征关税、封锁技术……一年多来,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从对中兴的禁令到最近对华为的封锁,中美贸易之间的龃龉这次深深地给中国人带来启示,国家发展从没有顺风顺水之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竞争,我们只能奋勇前行!

其实早在八十多年前,中国便已面对过这般难题: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军备竞赛更是迫在眉睫。面对当时严峻的航天难题,苏联援助科学家这样告诉中国:“材料成分不能告诉你们,其实就是告诉你们也没用。”

面对这样的话语,中国科学家的词典里从没有恐慌二字。时间紧迫如何,技术困难又如何?刻苦钻研,攻坚克难,总有一天我们将送火箭上天!

 

航天的风筝高高飞在天上,是因为牵线的人稳稳站在地上。在八十年前的中华大地,就有着这么一位交大人,扛起“牵线人”的重担,为我国的航空航天注入了无限的力量!

他在家中反对、战乱不断的环境中坚持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并以总评成绩全校第一的身份被推选为美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在无比激烈的竞争中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

他在条件艰苦,技术封锁的年代带领团队不断探索,克服“发汗材料”等一系列航天难题,他向妻子吐露心声:“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他在武斗的形势严峻下念念不忘祖国的航天事业,他不断激励大家:“越是环境条件差,越要坚持工作岗位,努力工作!”

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他用自己的生命,点燃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点点火星!

他就是中华航天风筝的牵线人——姚桐斌先生!

在姚桐斌先生逝世的第五十一个年头,九十七年诞辰,北斗卫星即将完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缅怀这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让我们走进他的人生,感受这位航天科技元勋的精神力量!

砥砺求学志

1922年9月3日,姚桐斌出生于现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村的一户贫苦人家。在约100年后的今天,当课题组到达位于此处的姚桐斌故居时,仍然能感受到这里与科技、发达、繁华等词毫不沾边的农村气息。但就是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了一位两弹一星事业的元勋,一位有着高洁品质与出众人格魅力的伟大科学家。

姚桐斌的求学之路从来就没有摆脱“贫穷”这两个字。父亲对他求学的不支持加之接连不断的战乱,姚桐斌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在江南中学,因为交不起住宿费,他每晚便住在教室,清晨起床进行打扫,以便其他同学前来上课;买不起课本,就向同学借来课本抄;在江西国立十三中,虽然不用交学费和膳宿费,但姚桐斌连买纸张、文具的钱都没有;在位于平越县的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贵州分校就读的时候,他白天用青菜豆腐充饥,晚上与臭虫跳蚤为伴。

即使是在出国留学的时期,他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学费不够就睡桌板”或者是“早餐吃几片面包加白开水”的拮据日子。他常常在学习的同时做着好几份工作,并因为学费和战乱不断辗转各地。

▲1941年6月国立十三中学毕业留念

在这样的条件下,姚桐斌取得了可以说是“奇迹”的成绩:高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中正大学、湘雅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7所大学录取,并同时获得了江西省全省高中毕业会考个人总分第一名;在交大,他以总评成绩全校第一的身份被推选为美国斐陶斐励学会会员,并在无比激烈的竞争中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

天资聪颖固然可以说是姚桐斌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一,但真正让姚桐斌学有所成的,却是他对学习无与伦比的重视与极其超前的眼光。即使辍学在家,父亲不再支持他继续求学,即使战乱频繁,没有一个安稳的学习场所,姚桐斌从来没有间断过对学习的追求。在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贵州分校,这个“总穿一身灰土布薄棉衣的人”凭借刻苦钻研的精神获得了老师们的一致欣赏。“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西南交通大学这句传承百年的校训,正是姚桐斌精神的真实写照。

▲姚桐斌在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的成绩单

姚桐斌在学习上的超前眼光还体现在他对英语的重视上。虽然出身贫寒,但姚桐斌一直重视英语的学习。当唐山工学院从贵州迁校到重庆,由罗忠忱教授担任校长时,姚桐斌还在同学之间建立了英语小组以提升口语水平,为他日后出国深造打下基础。他的学习热情一直是高涨的,学习意识一直是超前的。这份胸怀与抱负,便决定了他不甘,也不会只是一个农村出生的穷孩子。

姚桐斌的求学精神与所获得的成就也最终感动了他的父亲。在姚桐斌出国之前的回家之行中,他与父亲之前为了求学产生的分歧早已烟消云散。父亲还专门请人新建了两栋楼房,并题立了一块“耕读家风”的匾额;在姚桐斌的支持下,他的弟弟和妹妹也都顺利完成学业,双双考取清华大学,成为了学有所成、受人尊敬的学者。

阳光科研路

    姚桐斌于1946年10月被录取为全费公费留学生,并于1947年10月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1951年获得伯明翰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53年6月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皇家矿校冶金系文凭,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不断提升着作为一名冶金学专家的素养。作为一名严谨治学的科学家,姚桐斌却有着开朗的性格和丰富的爱好。

从留存下来的姚桐斌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有着迷人而灿烂的笑容,是一个富有感染力的人。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爱好广泛,能唱能演,还能玩一手篮球,甚至在曾经参加同事的一次婚礼时,戴上头巾,表演了一曲《达坂城的姑娘》。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系教授依·皮沃斯基曾这样评价姚桐斌:“桐斌有着阳光般的魅力,研究所的所有同事都喜欢他,钦佩他。”

▲姚桐斌与德国小朋友在一起

 科学家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是姚桐斌身上最闪耀的特质。在解决火箭发动机燃料燃烧时容易烧坏零件、引起事故这个问题时,姚桐斌和他的团队提出研制一种“发汗材料”, 并设立了课题组。但由于课题的困难性以及最终成效的不确定性,这个课题并没有得到支持,还被嘲笑为“胡子课题”,意即做到老都不会有结果。在这样的压力下,姚桐斌坚持了自己的主张,并最终取得了圆满成功,同时实现了降低燃烧温度、增加火箭射程以及大幅减少开支的飞跃式跨进。这份胜利,来源于他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对科研的全力以赴以及对国家科技进步无与伦比的热情。

作为冶金领域的专家,姚桐斌还自学了大量其他领域的知识,自制了许多新型材料,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真正的科学家最宝贵的,不是已有的知识,而是不断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向未知世界不断进取的精神。

▲姚桐斌先生的“耕读家风”

姚桐斌“阳光般的魅力”还体现在他作为一名领导,对下属的关怀以及对工作环境的细致上。在703所任所长的时候,为了提升所里科研人员的素质,他顶着外界“崇洋媚外”的批判声,毅然决然地组织大家学习英语,让703所科研人员的英语水平成为了当时整个导弹研究院的标杆;他没有任何所长的架子,主动去拜访各个科研人员,跟大家亲切交谈,指导大家的工作。科研人员的办公室有些杂乱,他会指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习惯,办公室要做到文明、整洁、有序。”并和科研人员一起进行打扫;科技人员要进行项目的讲解,他提前让科技人员给他试讲,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看到有新的科技人员不熟悉高精度天平的用法,他亲自示范,并给予详细的讲解。曾经在703所工作的一名高级工程师的回忆最能说明姚桐斌对科技人员的培养精神:“姚所长对我们的报告看得十分仔细,技术方面不必说,哪怕错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也都改正过来。”

姚桐斌的关怀对于普通工人也是一样。细致到电机及电气控制盘的打扫、电梯变速箱的润滑油,他都用便笺进行提醒。兄长一般的关怀,正是姚桐斌作为科学家所独有的魅力。而后来航天事业战线上的一众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有许多都曾经受过姚桐斌的栽培,他们对这位兄长一般,一边叫着“小鬼”,一边教授他们知识与道理的科学家,有着最崇高的敬意。

严谨而又不失开朗,温和而又不失坚韧,身先士卒,立德树人,有如此之同事,之良师,实乃生命之所幸。

 

赤诚爱国情

从姚桐斌的相关史料中,我们不难发现,浓烈的爱国情怀贯穿了他的整个生命。

早在选择就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的时候,姚桐斌就展露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志在开发中国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他早已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在英国取得了伯明翰大学和伦敦帝国科技学院两所大学的博士学位后,姚桐斌也对同事说道:“来到英国后,我感到祖国很贫穷落后,想多学一些科技知识奉献给祖国。”他真心实意地爱着东方的祖国,密切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与发展。

 

▲姚桐斌在英国伦敦庆祝中国国庆节会上

新中国成立后,姚桐斌欣喜万分,在钻研学术的同时也在满腔热情地为祖国奔走宣传。他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共产党会社、伯明翰青年会、教会、契期特劳工学院作演讲,背着背包跑遍了英伦三岛,成为了新中国的“红色信使”。因为对新中国的宣传,他还因此被英国政府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而限期离境。此时的姚桐斌,早已按捺不住年少时便植根于心底的报效祖国的愿望,只期盼着能够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科学家对于真理的追求是执着的,姚桐斌并不是一个盲目的追随者。从孙中山到共产主义,姚桐斌是通过自身系统而详尽的学习,通过对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不断挖掘和感悟,才最终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奠定了他终生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服务,为祖国强盛而鞠躬尽瘁的决心。1956年9月,姚桐斌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他是唯一一位在国外入党的科学家。

他时刻以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身份要求着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提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曾兴奋地说:“我们的进步是跨越式的、飞腾式的。”

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姚桐斌在回国之后,也一直践行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准则。妻子有一天从一个农民家里买来一只母鸡,虽然这对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家庭可以说是不可抗拒的佳肴,他仍告诫妻子:“干部不能买私人的东西。”亲戚从香港寄来家里孩子急需的奶粉,他考虑到时政因素,不愿给外国人提供造谣的机会,到海关将包裹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在全国社会主义教育即“四清”运动中,虽然是一名做技术的所长,姚桐斌依然投身于运动之中,与工人同吃同住,提升自己的政治觉悟。

 

▲姚桐斌1957年回国前在德国留影

正如所有放弃国外优渥生活条件回到祖国的科学家一样,姚桐斌乐观甚至是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国内艰苦的环境。面对别人的询问,他这样说道:

“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拥护者,一位学识渊博、受人爱戴、具有出众人格魅力的科学家,一位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功勋,却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武斗派的无知与残暴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他为祖国的事业奉献了一切,却没能看到他为之不懈奋斗的美好未来。国防部震惊,党中央震惊,周恩来总理震怒批示“一定要查明凶手”,粟裕大将当天即飞赴调查……但姚桐斌的牺牲已经无法挽回。新中国过早地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所遭受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姚桐斌牺牲后,周恩来总理痛定思痛,即刻命令军管会开列一张有贡献的科学家名单, 对他们加以保护, 必要时可以动用武力。姚桐斌用自己的生命,保存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点点火星。

1983年,姚桐斌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姚桐斌先生用一生的努力跨越了美国的技术封锁为我国的航天事业注入了无限的力量。作为一代冶金与航天材料领域的大师,作为一名有着高尚品格的共产党员,姚桐斌先生将被人民永远铭记。他的精神,将永远流传下去!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

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人物研究第三专业委员会

内容来源:西南交通大学立德树人教育发展中心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