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绝非偶然

西南交通大学 作者:奚顺康 编辑:赵梦凡 日期:2019-09-25 点击数:[]

成功绝非偶然

——读“姚桐斌”有感

1968年六月8日,一个震惊的消息传达到周恩来总理时,正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的总理手中的茶杯都掉在了地上。这个消息如同这杯落之声,响彻党中央——归国材料专家、研制导弹的七机部703所所长,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姚桐斌去世了。在那段中国科研事业如同黑夜一般的时期里,一颗闪耀的明星就此陨落,我国失去了一位才华横溢、年轻且伟大的著名科学家,失去了一位中国第一代导弹火箭材料专家。

耕读家风

纵览姚桐斌一生,能够成就他“两弹一星”元勋,能够支持他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根源性的因素就是姚家家风。

姚桐斌生于江苏无锡的一个小镇,在他之前,家中已有四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过他们的命都不好,有的夭折,有的在家帮忙干活,还有一个女儿劳累致死。开始姚父并不想姚桐斌读中学更不提大学,但在大哥和老师的劝说下,父亲同意了。在考入中学后,因为家里交不起学费,姚桐斌也生了一场大病,不得不辍学在家。不平的姚桐斌再一次向父亲提出上学的愿望,父亲又一次给予了支持。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父亲是希望儿子追寻自己的梦想的这对于姚桐斌后来的发展影响深远。

带着家人的期望姚桐斌只身来到上海求学,之后前往四川求学,最后考入江西国立十三中。在父亲勤且俭的影响下,姚桐斌治学生活中十分刻苦且勤勉,老师们也很喜欢他,他用一年半就读完高中。姚父未姚桐斌学习建了新楼,还特意加了牌匾,“耕读家风”,表达了对姚桐斌读书的深切期望。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人,而生活在姚家的姚桐斌在这方面无疑是幸运的。如果说父亲和大哥给这个家的家风做了铺垫,那么姚桐斌则是一人将姚家家风发扬光大。

在姚桐斌一生奋斗的影响下,姚家家风蒸蒸日上,他的两个弟弟,妹妹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从姚父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他从小告诫我“打骂下出人才,但只是下才,只有自己争气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父亲他至今对我从来未打未骂。因为小时候父亲从小失去双亲,什么事情都是自己一手操办,能够挣得今天这份家业,他从来在我心中都是伟岸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所以我从不怕吃苦。想来这就是所谓的家风,由一代代人传承一些好的理念和品格,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精勤求学

姚桐斌从儿时为上学固执己见,到去外省求学,再到江西国立十三中刻苦求学,一年半时间读完高中,以江西省会考第一保送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到国外留学,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比清晰的反映了姚桐斌对于学习的热爱。他把学习一事上升到一生所追求的事。在唐山交大求学时期,他的刻苦用功、秉性顽强人尽皆知,大二时上中国工程力学第一人罗忠忱教授的应用力学课,罗教授在演算力学例题时首先会假设受力体为Rigid Body(不带丝毫弹性的刚体),同学们便开始把姚桐斌戏称为Rigid Yao。由此可见,姚治学之刻苦精勉,为姚桐斌日后留学深造和开创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在大学学习的我们不正要学习姚桐斌的治学精神吗,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一代已经有很充足的学习资源和条件,没有什么经济困难,所以很少有姚桐斌那样因为家庭条件辍学的情况了。没有外部条件的艰难,国泰民安,反而大家的心都浮躁起来,不能心静下来安心学习。就拿我自己来看,大学生活,除了上专业课,几乎没有涉猎其他方面的学习,就算如此,专业课学习也不太理想。

其实问题很简单,相较于姚桐斌投入学习,真正把学习当作很重要的事,我只是把学习当作任务,主观上是被动在接受。我想姚桐斌看待学习一定是快乐的,甘之如饴,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一切学习资源。主观上的主动让他在学习方面从不“心软“,自然有了Rigid Body 的戏称。

交大校训中有“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其中精勤求学正是姚桐斌求学之路的写照。精,即学习要精,无论学什么要专研极深,学得透,自然精。在我们看来,就是专业学习要精,不可一知半解不求甚解。勤,即勤奋刻苦,学习是不仅要不怕吃苦,更要吃得了苦,勤自然精,。而想要做到精勤求学,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不是主观上只是觉得学习是应该的,是正确的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仅凭自身毅力去抗,这是不长久的,而且动力并不充足。就像姚桐斌一样,我觉得他是热爱学习的,他的热爱就是他的内在动力。在新时代的我们也应该发掘自己在学习上的动力,促进自己精勤求学,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爱国精神

老一辈的科学家最难能可贵的就是身怀爱国之情,姚桐斌更是如此。

少时去上海求学,因为但是上海是沦陷区,日军强迫学生学日语,还命令见到日本uoqi要鞠躬敬礼,姚桐斌受不了这种侮辱,逃出上海。去交大学习是因为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他曾说过,要“开发中国的资源,以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自少时去上海求学到去唐山交大学习,姚桐斌就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命运想连。

在唐山学习时,姚桐斌深受老校长、中外闻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影响。他钦佩茅以升在交大毕业后考取清华庚款公费留学生,取得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持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座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姚桐斌想像茅以升一样出国深造,然后再报效祖国,所以他凭着优异的成绩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之后转到伦敦帝国理工学院。

在英国深造时,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在刻苦学习先进知识,同时也时刻关注国内局势走向。可以说这份爱国情怀是他学习的最强大的动力之一。他还担任中国留英学生总会总务干事等职务,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公开宣讲新中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人们亲切称他为“红色信使”。在德国留学期间,姚桐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57年决定放弃在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在之后选择导弹研究而不是教书,是因为他知道我国在航天方面的短板,所以他无条件接受安排,负责 筹建航天材料研究所。姚桐斌所有的抉择都以国家收益最大为最优选择。

爱国精神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贵的,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爱国情怀,但将爱国之情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把自身命运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或者说能想到去做的事。作为未来国家中间力量的我们应该要好好思考如何做到这一点。

从姚桐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时如何做的:他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家里没有钱就自己去找学习的途径;他了解国家发展,从他在国外学习时时刻关注国内动向,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可以看出这一点,从他选择航天材料的研究可以看出他知道国家最需要的是什么。那我们也应该这么做,了解自己的实力,了解国家需要,然后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而现阶段就是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国家需要专门性人才。

必然的成功

纵览姚桐斌的一生,看似很多偶然的选择,很多偶然的结果,但不可否认他的成功是必然的结果:在家风的熏陶下,他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所以他孤身踏上求学之路;在对学习的热爱的支持下,他无惧无畏,求学路上的艰难险阻都阻止不了他的赤诚之心,所以他精勉求学,不曾懈怠;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下,他不曾彷徨,一心求学深造,只为能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等等。在这份成功背后,姚桐斌有太多的武器去抵御一切困难,同时也承受了很多压力和辛酸,他自身坚忍不拔的精神不言而喻。可以说他没有理由不成就一番事业。新时代的大学生们,姚桐斌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相信在学习了他的精神之后,我们离自己的成功就更进一步,当共勉!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