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气象
竺可桢曾在南京梅庵这棵“六朝松”旁建气象观测所。
回国后的竺可桢投身教育和科研事业,分别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应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央研究院观象台常务筹备委员,1928年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从事气象科研工作,是我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
从1929到1941年,气象所共创建和接管28个各级测候所,并克服种种困难在泰山、峨嵋山、拉萨等地建立了测候所,进行高空测候,为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作出贡献。图为第二次国际极年观测报告手稿。
三十年代的竺可桢
1913年,竺可桢转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学气象学。1916年2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最早的论文《中国之雨量风暴说》。
竺可桢在美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
题目 |
年月 |
发表刊物名称 |
《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 |
1916年 |
《科学》第2卷第2期 |
《Rainfall in China 1900~1911》 |
1916年 |
美国《每月天气评论》Vol.44.PP.276~281 |
《朝鲜古代之测雨器》 |
1916年 |
《科学》第2卷第5期 |
《地理与文化之关系》 |
1916年 |
《科学》第2卷第8期 |
《钱塘江之怒潮》 |
1916年 |
《科学》第2卷第10期 |
《The Chinese Weather Bureau》 |
1916年 |
《每月天气评论》Vol.44.P.289 |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Typhoons of the Summer of 1911》 |
1916年 |
美国《每月天气评论》Vol.44.PP.446~451 |
《微苏维火山之历史》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2、5期 |
《孛赖施奈豆〈中国植物学〉短评》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2期 |
《说风》 |
1917年 |
《史地》第3卷第3期 |
《四川自流井盐矿》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4期 |
《中国之煤矿》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5期 |
《中国之体格论》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8期 |
《中国之体格再论》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10期 |
《食素与食荤之厉害论》 |
1917年 |
《科学》第3卷第10期 《东方杂志》第15卷第11期 |
《论早婚及姻属嫁取之害》 |
1918年 |
《东方杂志》第15卷第9期 |
《学生之卫生》 |
1918年 |
《科学》第4卷第2期 |
《Early use of Kites in military operations》 |
1918年 |
美国《每月天气评论》Vol.46.P22 |
《Some new facts about the centers of Typhoons》 |
1918年 |
美国《每月天气评论》Vol.44.PP.417~419 |
《Some Chinese contribution to mereorology》 |
1918年 |
《Geographical Review》Vol.5.P.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