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辞沉默铸坚甲,甘献年华逐紫烟,心事浩茫终不悔,春雷作伴图尊严。”这首七绝抒怀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陈能宽于1985年写成的诗作,是他许身报国、无怨无悔的人生写照。
陈能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江垭镇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3年5月13日,陈能宽出生于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江垭镇的一个普通士绅家庭,这片土俗淳慈,崇文尚义的土地孕育出了他的灵智与情怀。1936年,陈能宽在江垭金陵完小完成小学学业,考入常德私立隽新初级中学,每个学期都要步行270华里到学校读书,这充满艰辛的每一步,都给陈能宽心中铺垫上不怕困难,踏实前进的可贵品质。1939年,陈能宽以优异成绩考上心仪已久的长沙私立雅礼高中。1942年,陈能宽从雅礼中学毕业,被保送到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大学生活给陈能宽打下扎实研究基础,经过四年的努力于1946年圆满完成学业。但是,战乱后的中国百业凋敝,面对与理想严重脱节的现实,陈能宽积极寻求出路,次年,他考上了由政府资助的自费留学,远赴美国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陈能宽仅用两年时间就顺利获得博士学位,所享受着优渥的待遇,但他心中始终想得是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祖国大地。
1955年秋,随着中美两国在日内瓦达成“交换平民及留学生”协议,陈能宽夫妇排除美国政府的重重干扰和阻挠,带着仅八个月大的儿子毅然回国。美国的同事对陈能宽急于回国很不理解:“美国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这么好,你非走不可吗?新中国那样贫穷!”陈能宽说:“新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这种诚挚的爱,就像是被爱神之箭射中了一样,是非爱不可的。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说,我是‘灵台无计逃神矢’啊。”
回国后,陈能宽到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沉浸在“给自己做事的幸福”之中的陈能宽,却在1960年6月突然接到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通知:调入二机部核武器研究所,参加核武器研究。那时,我国的核武器研究堪称白手起家。陈能宽受命担任一个重要研究室的主任,负责两项任务:设计爆轰波聚焦元件,测定特殊材料的状态方程。这两项任务都是核武器事业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他率领一帮不满30岁的年轻人,来到北京远郊古长城脚下一座炸药试验场,在临时工号里开始了前期炸药成型工艺试验。陈能宽身先士卒,在熊熊燃烧的火堆旁,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帐篷里面一口铝锅,拿它把炸药熬化了,再做成满足实验条件的爆炸物”。就这样,他硬是用土办法浇铸出了上千枚实验炸药部件。一次次改变配方,一次次试爆,白天试验,夜间分析。1962年9月,经过两年以来几千次的试验, “内爆法”的关键技术环节获得验证,陈能宽和他率领的这批年轻人取得了化工技术、聚合爆轰设计、增压技术、材料状态方程及实验测试技术等多方面关键技术的突破性进展,解决了一系列有实际应用价值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起爆元件。
1964年2月,陈能宽被任命为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当年6月6日,他进行了预定计划的全尺寸爆轰模拟试验,成功解决了核试验前一系列内爆物理学与相关材料与工程问题,为我国首次核试验铺平了道路。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强光闪耀,巨响轰鸣,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拔地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激动不已的陈能宽在现场即兴赋词一首:“东方巨响,大漠天苍朗。云似蘑菇腾地长,人伴春雷鼓掌。欢呼成果崔巍,称扬举国雄飞。纸虎而今去矣,神州日月增辉。”
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他和朱光亚、周光召、于敏等23位科学家一起,从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手中接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谈到中国研制原子弹的意义时,陈能宽这样说:“我个人有幸和国家需要的这项工作联系在一起,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也聊以自慰。”
陈能宽一生默默奉献着光和热,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树立了一个标杆,直到2016年5月27日在北京逝世。“春蚕到死丝方尽,许身为国终不悔”。这是一位两弹一勋元勋的家国情怀,更是共产党员的绝对忠诚。生活在这片孕育了陈能宽这位杰出科学家、优秀共产党员的热土上,我们更应学习他为祖国矢志不渝的献身精神、严谨缜密的学术风格、创新求实的探索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