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故事—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许身为国最难忘》 作者: 编辑: 日期:2019-07-11 点击数:[]


1956年起,陈能宽先后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名物理所)和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任研究员。回国后的陈能宽正赶上了“一五”计划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各行各业对新材料、新工艺的需求十分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能宽决定自己要研究能尽快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项目,尽快为国家建设得到可以应用的研究成果。

陈能宽之所以偏重能够较快得到应用的研究,这个选择不仅是为了能够为国家建设尽快出成果,另一方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的位错研究正处于一种微妙的境地。

在当时,金属物理学是国际学术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但由于苏联专家否认位错的存在,国内情势又是一切向苏联老大哥看齐,所以对位错理论的研究停滞不前。在这种形势下,中科院金属物理创始人李薰和葛庭燧提出了科学家对待政治干扰的最智慧的口号—“假如我们要批判它,就得弄懂它!”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似乎理所应当,但在当时却是知识分子心中最有分量的。在李薰和葛庭燧的积极推动下,开展了对位错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国内学术界在长春召开了关于位错和电子论的学习班,又在沈阳举行金属物理报告会。因为科学家们对科学严谨求真的态度,为此付出了许多努力,才让国内的金属物理学家们对当时国际最新发展的位错理论有了较深的了解,才能摆脱苏联科学对位错理论的偏见。

19572月,陈能宽和他在中科院物理所的合作者周邦新共同撰写了《铁硅合金中立方织构的形成》、《利用区域融化法提纯铝和锡的一些试验》。后者运用简单的方法,在一般实验室的条件下即便没有高频加热设备,也可以提纯金属。同年,陈能宽又发表了《定向金属单晶体的成批制备》,这篇文章发表在《科学通报》,它指出,在研究金属范性形变的工作中,取得形成条件完全相同的定向单晶体的必要性是显然的。陈能宽等人才用了类似底部浇铸的方法得到了成批生长条件相同的定向金属单晶体。这种浇铸方法得到的组织内部气孔很少,致密度很高,克服了以往工业生产中的金属充型问题,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依据。

从他的研究可以看出,和当时许多的科研工作者不同的是,陈能宽的实验越做越大,从单晶的塑性变形开始研究,他从第一次认识位错,就敏锐的察觉到位错和工业应用必有一定关联,不光是小规模的实验室科研。他这种要把科研和应用结合起来的方针,带动了整个应用物理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