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家研究> 邓稼先> 致敬> 正文

【中国科学报】两弹城中追思邓稼先(中心原创)

作者:许金砖 编辑:邓稼先 日期:2019-07-12 点击数:[]

五十多平方米的小瓦房被一分为五,穿过逼仄的走廊,左转尽头是上下两层的小储藏室,走廊左侧是书房,里面有一张办公桌、一把藤椅、两张单人布沙发、一个小茶几。书房正对门是紧挨着的厨房和浴室,小小的厨房里只容得下一个人转身,狭小的卫生间里有整间屋子最奢侈的家具——浴缸。走廊另一个尽头是主人的卧室。

这就是位于四川梓潼两弹城里邓稼先的旧居,屋外香樟树、梧桐树已经挺拔蔽日,屋内站满了前来缅怀的游客,两弹元勋邓稼先在这间小屋里住了14年。今天看来简陋之极的小套房,已经是当时中国用尽了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提供给最优秀的科学家了。

六月的端午节假期,笔者来到位于梓潼县长卿山麓的两弹城。远远看到醒目的“两弹城”门牌,下方刻着三个字:“精英门”。门柱上写着“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是1984年,两次地下核试验取得突破性成功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时年60岁的邓稼先满怀豪情写下的诗句。

之所以叫“两弹城”,是因为院总部就设在这里,“两弹”即原子弹、氢弹。如果回到1969年,这里应该挂着国营曙光机械公司的牌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以“曙光”为名,正式从青海搬迁而来。从这一年开始,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就在长卿山麓的167栋建筑里,继续探寻核武器研究之路,直到1990年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之名迁至绵阳市游仙区。

在这莽莽荒野中,邓稼先与一大批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一起,带领刚从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投入到“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试验、精心制造,力争第一,慎之又慎,万无一失”的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中。邓稼先的日常,除了奔赴试验基地,还有偶尔回北京探亲外,大部分时光都留在了这长卿山畔的小屋。

站在邓稼先旧居书房里,想象着房间的主人伏案工作的场景。也许就是在这张不大的书桌上,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编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邓稼先远离妻子儿女,远离成长的北京,他是如何适应南方潮湿的环境、独居的生活和保密的工作的?当年的生活日常,笔者无从得知,只听到邓稼先的一个细节,就是一旦遇到难题,他就绕着两弹城的小湖散步,往往走着走着,邓院长就快步跑回办公室或者家里,因为他得到了解决的法子。

旧居卧室里,一张美式铁架床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它的样式、风格迥异于房屋里其他家具,一问才知道,这是邓稼先妻子许鹿希当年的嫁妆,从北京到青海再到四川,邓稼先一直把这张床带在身边,陪伴了他大半生。许鹿希的父亲是五四运动领袖、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的许德珩。除了这层关系,作为安徽怀宁邓家的后裔,邓稼先自己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的父亲、美学家邓以蛰任教于清华、北大。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后,又负笈求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按照常人理解,邓稼先依靠这些背景,原本可以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他选择了隐姓埋名28年。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呢?也许这里的陈设还能透露一些信息。书房的墙上,挂着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和邓稼先的手稿复印件。1986年3月29日,邓稼先又做了一次小手术。他预感到日子不多了,对许鹿希说:“我有两件事必须做完,那一份建议书和那一本书。”他指的是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关于群论的著作。邓稼先走得太匆忙,有很多事情他还没有做完。除了奉献一生的核武器事业,他准备写80万字的著作,却只完成了十几万字;他很想去桂林和庐山游览,却没能实现这个愿望……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仍嘱咐要在尖端武器研发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走出邓稼先旧居,按照既定路线往防空洞走,途中发现了王淦昌旧居。我突然意识到,在这里,邓稼先并不寂寞,每天他就与王淦昌、朱光亚、陈能宽、于敏、周光召、程开甲、彭桓武等一起,“干震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流”,智慧的大脑时刻在碰撞交流,思考和研讨着最前沿的科学理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科学难关,这也许是作为一名科学家最幸福的时光吧。

本文刊发于《中国科学报》 (2019-06-26 第6版 人文)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