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彩虹留人间——怀念我的父亲茅以升

人民日报 作者:茅玉麟 编辑:吴蓉 日期:2019-08-29 点击数:[]

我的父亲茅以升与世长辞了。在他晚年生活期间直至弥留之际的最后时刻里,我朝夕守护与陪伴在他的身旁。父女感情之深溢于言表。如今,父亲的音容笑貌时时浮现在眼前,使我不禁潸然泪下,心灵上留下难以平复的悲痛。然而,我深知,父亲希求于亲人和同志的,不是哀伤和悲痛,而是像他一样地去奋斗。父亲生于清末,长于民初,是上个世纪走来的架桥人。他晚年经常对我讲起自己总结的人生哲语:“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

父亲科学研究成就卓著,爱国爱民奋斗一生,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为世人所知。这里,我回忆几件鲜为人知的往事,奉献在读者的面前。

远在30年代,父亲主持设计和建造了钱塘江大桥,这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铁路公路两用桥,打破了欧美国家垄断中国大型近代化桥梁设计建造的局面。当日寇侵入杭州,钱塘江大桥即将落入敌手时,父亲协助军事人员炸毁了这座他亲手建造的桥,携带有关大桥的十四箱资料撤离到后方。1953年,父亲率领全体桥工修复大桥献给了新中国。解放后,父亲把这些资料视为珍宝,形影不离地放在身边,他时常修补剪贴、装订成册、分类编目。连照片底板都用玻璃纸包好。父亲对我讲:“这14箱资料包括大桥的水文、地质、气象、设计、施工、器材等各种图表和文卷。还有一般工程少有的竣工资料。尤其是那套长2500米的建桥电影片拍有特殊工程的全部施工细节。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里,敌机轰炸后家里房屋起火,自己冲入火海抢出这14箱资料。如今建设新中国,可能会有大用途。”

19759月,年近80岁的父亲,乘车到千里之外的杭州档案馆,献上一箱箱“钱塘江大桥资料”,他激动地说:“40年前我为人民建大桥,40年后我把大桥资料献给国家,现在才能说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给我的神圣的历史使命。”1982年,杭州市科技人员在从事水利工程时,直接引用了父亲贡献的钱塘江水文、气象、地质等资料,为国家节约了十几万元。父亲得知此事异常欣慰地说:“小麟,咱们该举杯庆贺。真想不到凝聚着我们建桥大军血汗的资料,40年后重放光辉,为国家发挥了作用。”

父亲不但是科学家还是教育家。他生前做过5所学校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曾经得到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高度赞誉。他在晚年期间更加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不辞辛苦,呕心沥血,引导青少年爱科学、用科学,献身于祖国的科学事业。记得父亲82岁那年,照例参加“六一”国际儿童节的科技活动,与孩子共度佳节。他来到上海少年宫,接受孩子们献给他的红领巾,而且在会上讲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他发现孩子特别爱听,不时发出欣慰的笑声。于是当天深夜,父亲不顾年迈多病伏案挥毫,为《儿童时代》杂志写了一篇散文《从小得到的启发》。文章通过他少年时代许多小事的启发,促进他发奋立志。比如,元宵节时去灯市看走马灯,思考小人小马为什么能转动的道理,萌生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幼苗。又如:端午节时秦淮河上赛龙船,因人群拥挤使文德桥挤塌,许多人落水而亡,此事激发了他立志造桥。

再如他为了锻炼记忆力把数学里圆周率小数点后边100位都背诵下来,令教师和同学大吃一惊,直到80多岁还能准确无误地背诵一遍,由此谈到记忆的奥秘。从小得到的启发可以成为一个人毕生的志愿。文章虽短,意味深长。1981年曾被评为科普创作奖。父亲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明天,将是实现四化的主力军,爱孩子就是爱祖国的明天。”据我统计,仅在1978年到1981年里,年过八旬的父亲先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音乐厅、少年宫及4个城区中小学,为孩子们做了30场报告,到会听众共达6万人。他还在全国各报刊为青少年写了200多篇科普文章。父亲的客厅里经常是少年科学爱好者的会场,我曾经协助他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先队员。孩子们亲切地呼唤:“我们的茅爷爷。”

有一次,北京育民小学的10名少先队员到父亲家里过科学队日。三年级小学生樊晓辉看了《从小得到的启发》后,学着父亲锻炼记忆力的方法也将圆周率小数点后边100位都背下来了。那天他当场与85岁的父亲比赛看谁写得快。父亲高兴地说:“60多年来我没遇到敌手,现在遇到了而且是9岁的小朋友。来,咱们每人拿张纸,当场写一写。”樊晓辉写得很快,竟然比父亲快了两秒钟。可是当他拿到父亲写的圆周率时发现写的是101位,想了半天不解其中意。父亲笑着说:“圆周率小数点后边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科学的发展更是没有止境的,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不停地努力向前啊!”这意味深长的话语,打动了在场每个孩子的心。以后,父亲又给樊晓辉写信,要他多读科普书、多搞科学制作,同时还送给他自己珍藏的几本书。在父亲的启迪培养下,樊晓辉进步很快,荣获过全国青少年发明奖,还到中南海礼堂向中央首长汇报。与此同时,父亲还给广西一位6岁小朋友复信,建议不要单纯硬背圆周率,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科技活动。父亲常说:“对孩子的事,一定要认真,及时办理。”他在出国前忙得终日无片刻闲暇期间还连夜给全国各地小朋友复信,邮寄科技图书。据我统计,父亲在85岁那年,给中小学生复信30多封,每次亲自动手,从不让秘书代笔。他还担任了十几所小学的校外辅导员。

父亲所著《中国石拱桥》在中学师生里产生很大影响,其中《赵州桥》一篇选入初中课本。北京96中青年教师在讲这篇课文时遇到些疑难问题,写信向父亲请教。他们怎么也想不到年事已高工作繁忙的父亲会即时回信,邀请教师来家作客,信中连门牌号码,来时坐多少路汽车,在哪站下车都写得一清二楚。当老师们来到我家后,父亲第一句话便是:“你们对桥感兴趣,我很高兴。要说桥,它的含义很广,有物质的桥、精神的桥、友谊的桥,今天我们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听着父亲这番热情洋溢的话语,老师立刻消除了紧张拘束之感。接着父亲给大家讲了中国桥梁史,谈清楚石拱桥的难题,还把自己精心积累的关于桥梁的3本剪贴资料借给大家参阅。不久,老师们准备请父亲给全校同学做科学报告。不巧,赶上父亲因病住院。学校只好取消原来的安排。谁知,父亲刚出院就主动给学校打电话,主动给学生作科学报告。我怕父亲身体支持不住劝他讲半个小时行了,父亲却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半小时。会后,许多同学纷纷查找父亲写的有关桥梁的科普散文:《桥话》、《五桥颂》、《二十四桥》、《人间彩虹》……他们当中涌现了许多“桥迷”,有些人考入大学后专攻桥梁专业,与父亲保持多年的联系。父亲晚年还为21世纪的桥梁做了预见:“明天的桥一定会造得更美好,人们到野外游山玩水,随身就可以带上如同携带雨衣一样的‘袖珍桥’。这种‘袖珍桥’也许是用一种极轻、极软、强度极高的特殊塑料制成的极薄的管子,预先造成桥的形状,把它折叠起来放在身边,遇到小河时把它打打气,就架起一座桥……”明天的桥梁远景图是多么美好,然而设计这幅远景图的父亲心灵更美好。

他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奋斗了一生。桥,倾注着他全部心血,炽烈的情感;桥,凝聚着他巨大的力量,献身的精神;桥,赋予了他美妙的遐想,未来的憧憬……古代诗人常把天上的彩虹喻为人间的桥梁,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化作彩虹永留人间。

(作者茅玉麟为茅以升的女儿,载《人民日报》1990215日)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