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天生:发表论文,惜墨如金

《“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 作者:施天生 编辑:季芸菲 日期:2019-04-16 点击数:[]

1960年初,我从莫斯科钢铁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记得那是六月的最后一天,我接到通知,立即到冶金所报到,被安排到钼合金组。这是一个很大的研究组,组长是陈源,小组成员有金大康、曾训一、黄永书、祁明维、关启标等,还有不少复员军人。向我这个新组员介绍情况时,老同事们强调说,这个组的业务由老科学家吴自良先生指导。戏称他为大帅,并说大树底下好乘凉,言词间充满对他的敬重。

随后不久所的研究方向大调整,钼合金项目下马了,成立了从事金属物理基础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室组。我被调任为吴自良先生的研究助手,有了较多的当面聆听教诲的机会,但这项工作启动不久,“真空阀门会战任务下达。吴先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完成国家重大任务上,无暇多顾及这块“自留地”,只是抽空来看一下。文革十年把原有的科研秩序全打乱了。直至八十年代初,才重新组织班子,恢复基础研究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研究领域随着科学的发展由金属合金扩展到半导体材料和氧化物高温超导材料。

在研究工作中吴自良先生的严谨风格是大家都熟悉的,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发表论文上极其严肃的态度。

在八、九十年代,他以古稀之年和几届研究生努力探索氧在Y系高温超导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当时他有一个设想,认为氧在Y系薄膜材料中只沿ab基平面扩散,在垂直方向沿c轴的扩散是通过螺位错的卷面盘旋上升而实现的。可是始终缺少有力的实验证明。他曾综合分析了各方面的资料并作了一些理论计算写成文章寄出。编辑部反馈同行评审的意见,认为由于缺少实验证明,建议不作原始论文发表,适当修改后作综述性分析文章发表,但他考虑到文章既然还不成熟,就压下不发表了。在他看来,无助于澄清问题本质的文章是不值得发表的,真是惜墨如金呀。

吴自良先生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时间超过半个世纪,但有他署名发表的文章却是屈指可数的,平均一年肯定不到一篇。但凡是有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从博士学位论文,到面心铁镍合金中碳扩散内耗峰的机制,体心金属中合金原子和间隙原子的交互作用,以及氧在Y系高温超导材料中的扩散行为等论文都得到同行专家由衷的好评和赞赏,我就在不同场合多次亲耳听到过。这和当前低水平重复的科研工作泛滥,论文泡沫化的现象对比,反差何其鲜明。纪念吴自良先生,不由得使我想起这一点。

——节选自纪念册《两弹一星元勋吴自良》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