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 企盼科学救国(1890-1918)

作者: 编辑:聂金诚 日期:2019-06-09 点击数:[]



竺可桢(1890-1974),义名烈祖,字藕舫,浙江绍兴(今上虞)人。自幼善良、聪慧,后受名师启蒙,故乡名贤悉陶,深感求知、报国、利民之重要。勤奋学习,艰苦攻读,直到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始终将“科学教国”、“报国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





少年立志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一个小商人家庭。2岁开始认字,幼时聪明好学。1905年,以各门功课全优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当年秋季入读上海澄衷学校。

章镜尘先生是竺可桢的启蒙老师,学识渊博,关心国运,见竺可桢勤奋顿悟,十分器重。先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为竺可桢讲绍兴历代明贤立身为学、恪守操行、报国为民的故事,竺可桢深受熏陶。

竺可桢十岁那年,“八国联军”掳掠北京,清皇朝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竺可桢悲愤交集,在“毓菁学堂”回答先生要求用“苦、甜”两字造句时,他说:“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

在上海澄衷学堂求学时,竺可桢踊跃参加绍兴旅沪同乡会的集会,聆听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杜亚泉的讲演,开始孕育“科学救国”的思想。

1910年以第28名(共70名)的成绩,入选第二届庚款留美生,考入伊利诺大学农学院,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改学气象。1915年获硕士学位,1918年获博士学位。



科学救国

    “中国科学社”是我国第一个科学团体。1914年,中国留学生任鸿隽、胡明复、赵元任等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创办《科学》杂志,旨在传播知识,启蒙国人。

1915年正当国内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的时候,任鸿隽等留学生们不谋而合,创建“中国科学社”,提出“科学”与“民主”,号召杜员“联系同志,研究学术,共图中国科学之发达,并将社址迁至哈佛大学。同年,竺可桢在哈佛大学加入“中国科学社”,成为“中国科学社”第一批成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从《科学》第2卷第2期发表文章以后,成为《科学》杂志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热门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