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竺可桢(1890-1974),不仅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而且是研究我国物候学的倡导者。他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以及他的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责任心,是与他儿时养成的勤奋好学、多问善思的习惯分不开的。
竺可桢生于1890年3月7日,浙江省绍兴市东关镇人(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据家谱记载,顾金娘在生儿子的前几天做了一梦,梦里见到一只大熊,解梦先生说这是应了中国古代的“梦熊来兆”的那句俗语,因此,竺嘉祥为儿子取名“兆熊”。据说,兆熊出生后不常哭,却在八个月后会说话,并要求父亲教他识字,或硬要哥哥姐姐们帮他写字。
(竺氏宗谱)
6岁的竺可桢似乎已是个神童。他那过人的天赋、绝顶的聪颖把那些富家子弟远远地甩在后面。不到2年时间,那些《三字》、《神童诗》、《千字文》、《百家姓》之类的读本,已远远满足不了他的求知需要,于是他便串门于同学和乡邻之间,寻找着各种样的线装书籍。
为了满足儿子的求知欲望,竺可桢的父母经过多次商量之后,决计不惜代价,于第三年春上,把自家天井南端那间堆满杂物的小屋腾出来,作为竺可桢的“书屋”,并用“米收入的三分之一”聘请了“闰土”家乡那位大名鼎鼎的章景臣先生来家执教。
(竺可桢3岁时能认出许多商店招牌字,5岁已认字千余)
章先生对竺可桢的父母说:“在我所教过的千余名学童中,像小可桢这样聪颖绝顶的童子实属少见。”
1899年秋,东关的有识之士袁尚林、章紫眉、章孝昌、杜安侯等认为中国要振兴,光靠“诗云子日”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向乡民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接着便商定借“天华寺”创办一所小学堂,取名“毓菁学堂”。竺可桢便于这年考入了这所学堂。一读就是六个年头。
(1896年,竺可桢转入毓菁学堂学习,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在此高小毕业)
在这六年的小学学习中,竺可桢与语文老师又是私塾启蒙先生章景臣的感情最为深挚。章景臣对竺可桢智力超人、又勤奋好学的精神深为赏识,经常选择一些历代优秀散文、诗词、传记给可桢作课外阅读,并给他讲述了许多古代伟人如何在坎坷的困境中发愤读书创造伟业的故事,教导他应该怎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竺可桢的童年是一心读书长知识的童年,然而也是个多灾多难的童年。他小学毕业那年,父亲的“米行”被迫“打烊”,家境每况愈下,他那一心要进科学学堂求读的愿望也成了泡影。章景臣以自己的远见卓识,肯定自己的学生将来成大才,于是与妻子商量,决定出钱资助可桢继续求学。这样,竺可桢考上了绍兴东湖法政学堂。
竺可桢深知章先生在自己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慷慨资助自己升学,这使他一生难以忘怀。当他在上海澄衷学堂读书时,以至后来转入复旦公学、唐山路矿学校的近5年中,每逢寒暑假期回家,总是首先去道墟探望先生和师母,并且还带上些礼品。
后来,竺可桢在复旦公学和唐山路矿学校读书期间,多次写下了这样的誓言:“吾将一生学好科学,吾要以科学来唤醒民族,振兴中华……”就这样,他每日必在日记上写下一些话来激励自己。
有人说,竺可桢后来严谨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引之”的求是学风,是与幼小养成的勤奋好学、多问善思的习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