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父亲竺嘉祥因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以读书奔出个好前程。而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也不负所望,勤奋刻苦,聪明好学。
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1910年,第二届庚款留美考录70人中,竺可桢以第28名的成绩入选,报读伊利诺大学,习农业。
(同期留学名录中还有赵元任、胡适等)
(第二届庚款学生留美合影)
在晚清政府软弱无能的年代,“庚款留学”的代价是极大的。为了回报自己的祖国,竺可桢在填报专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学,在他看来“中国以农业立国”,学习农学将来可以更好地报效祖国。
(1915年,竺可桢在哈佛大学加入“中国科学社”)
可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美国当时的农业科学并不发达,农业的体制和耕作方式也和中国不-样,而此时修改专业为时已晚。直到他毕业后,竺可桢才转到地理系(1913年竺可桢转哈佛大学地学系学气象),选定了一个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学科:气象学。
(1916年2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最早的论文《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
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心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满怀一腔爱国热血,归心似箭,不断地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期盼着早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是中国军阀割据、内战频繁的时期,整个国家在战乱中满目疮痍。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却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而唯一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的中央观象台却是一片衰败之象。即便这样,中央观象台还将竺可桢这样有着渊博知识的气象学家拒之门外。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击着竺可桢,无奈的他只好选择去大学任教。
(1918年,“中国科学社”将社址从美国迁至上海)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期间,竺可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他建立了自己的气象站,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他都和学生一起准时观测,详细记载每个天气要素,少有疏漏。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个人也同样认识到了气象的重要性,他就是蔡元培。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便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也成为落后的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竺可桢与留美同学合影)
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经过反复的考察和斟酌,他把研究所定在了南京城中的北极阁。那时的北极阁是一片荒山,竺可桢便带头和同事们坚持年年种树,到抗战前,已种了10万颗树。为把这里建成现代气象研究基地,竺可桢建楼修路,甚至接自来水这样的事,都亲力亲为。
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
竺可桢的一生都在为国进行科研。从他的一生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正直的、爱国的、有强烈事业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走过的道路。他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热情,对生活的热爱,都是漫漫长路中的明灯,照亮其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