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不能造的桥

人民铁道报 作者:茅以升 编辑:陈凯 日期:2019-08-28 点击数:[]

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就要有桥。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路,同时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人能移土填海来修路,也能连山跨海来造桥。人们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就在修路造桥的工作上,也能充分表现出来。不但表现出和自然斗争的集体力量,也表现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主席词)这便是近代造桥技术的新成就。

   桥是路的一部分,没有路,当然就没有桥;桥不能没有联系的路而孤立存在。桥的存在是为路服务的。既然是为路服务,就要能满足路的要求:第一,所有路上的车辆行人,都要能安全地顺利地在桥上通过。第二,车在桥上走,要能和在路上走一样,不能因为过桥而使行车有所限制,比如减轻载重,降低速度,一车单行等等。第三,路上交通运输,总是天天发展的,路还可以跟着改造、加强,桥就不那么简单,一定要造得比路更为坚固耐久。满足了以上这些要求,桥和路才能成为一体,合为一家。否则那就是路归路,桥归桥,不能密切合作,共同为陆上运输服务了。

   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它们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因为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不但桥要造得高,而且路也要跟着高。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也要迁就桥。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不论行车或走船,总不要因为过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上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如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但是,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从走车、行人的观点看,桥就是一种路。不过这种路不是躺在地上,而是跨过一条河道或是横越一个山谷的。因此,桥是从地上架起来的一条空中的路,路在空中,当然问题就多了。这个空中的路,一般只是跨过一条河,或者越过一个山谷,或者和另一条路立体交叉,它的长度,总是有限的。但如高架铁路或高速公路,因为架在空中,虽名为路,但实际是桥,以桥代路,这的长度,就大得可观了。

   一座桥所以能成为空中的路,因为它是架在两头的桥墩上的,桥墩必须穿过水和土而立在硬土层或石层上。可见,桥墩是不容易造的,既要下水,又要入土,都是难事。但是,架在两桥墩上的桥,即是空中的路,也不是简单的。桥愈长愈难造。在设计桥梁时,有一个简单原则,那便是:如果桥的造价,能够等于墩的造价,这个设计就是最经济的了。

再有一个设计上的问题,如果有一条路要过河或跨山谷,是要桥的位置服从路的线路,还是路的线路服从桥的位置,这也是个经济问题,包括投资与时间。

   桥梁的设计与施工,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不但要求经济,而且要绝对保证安全。假如一座造成的桥,因为承载车辆过重,或者行车速度太快,或者洪水、地震、台风等等影响,以致桥身断裂,坠入河中,则对生命财产的损失,无法弥补!这比起其他很多工程,如果失败,只浪费财产而不影响生命,更是大不相同。

   桥,不论它的长度多大,都不足显示它的技术优点。足以显示桥的技术优点的是桥的跨度,就是一座桥架在两头支座之间的架空长度。一座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两条腿之间的架空长度就叫做跨度;几条板凳,头尾相连,就构成一座长桥。板凳虽多,它的强度仍只是决定于一个板凳的长度。

   板凳就是一座梁桥的简单模型。板凳的板,好像是桥的;板凳的腿,好像是桥的;板凳的脚立在地上,就好像墩是建筑在基础上。基础,构成一座梁桥的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构成不同类型的桥。

   “是承托铁路或公路路面的建筑物,是直接受到桥上车辆行人的荷载的(重量和振动)。最简单的,是几座既平且直的板梁,架在两头桥墩上。这种板梁跨度不可能太大,要加长跨度,就要把桥梁的板,改成各种结构来承担荷载。所谓结构就是用许多杆件拼成的一种梁。比用平直的更为经济的办法,是把梁起来,让它向上弯成,在的下面或上面安装路面,这就形成一座拱桥。更经济的办法是用缆索,跨过两岸上立起来的高塔,把缆索的两头锚定在土石中,然后从缆索”上悬挂起路面,就像一根绳子上吊起洗的衣服一佯。这种桥叫做“吊桥”。“梁桥”、“拱桥”、“吊桥”,是桥梁的三种基本类型,我国几千年来就造过无数的这三种桥。

   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是宋代(公元1059年)建成的石板梁桥,总长834米,有47孔,每孔跨度”16米左右,用长条石块,架在桥墩上作路面,桥墩下的筏形基础设计,比外国的早八百年。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隋代(公元605年左右)建成的石拱桥,只有一孔,跨度长达37.4米,建成至今虽已一千三百多年,但它的雄姿依然不减当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四川泸定县的泸定桥是清代(公元1706年)建成的铁索吊桥,跨度103米,是1935年我英雄红军长征路上强渡大渡河的革命纪念地。以上三座桥是我国古桥中三种基本类型的代表作。其它名桥,不计其数。

   我国自从有了铁路,就有了新式的钢桥和钢筋混凝土桥,桥的结构也有了多种形式。解放前,滔滔长江,没有一座桥;滚滚黄河,上面也只有三座桥。解放后,我国桥梁建设,日新月异,长江上先后有了武汉、南京等铁路、公路联合大桥,黄河上造了二十几座桥。其它大小河流上的铁路、公路桥,遍布国内。它们的形式和古桥一样,基本上仍是这三种,即梁桥、拱桥和吊桥。但每种都有创新,如武汉、南京长江大桥都是三孔钢梁首尾连成一联的三联连续桥。又如许多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中,造成双曲拱的形式。所有这些新结构的目的都是为了节约材料并增加安全度。其方法是控制材料的变形,不使超出限外。

 板凳的板上站了人,板就要向下微微弯曲,这时板的下面就要被拉长,上面就要被压短(这可以用简单试验来证明)。但板的材料(木、石或其他)都是抵抗“变形”的(这是所有材料的特性)。抵抗被拉长时,就有抗拉“应力”;抵抗被压短时,就有抗压“应力”。比如石料,抗压强度大大超过抗拉强度,因此如果把梁做成拱形,在担负“荷载”时,这拱就要被压短了(也可试试看),引起材料的抗压应力,而这正是由石料的抗压强度来决定的。同时,拱不大可能被拉长,这就避免了材料的弱点。所以“拱”比平直的“梁”更经济。同样的道理,一条绳子只能被拉长而不可能被压短,如用钢缆把桥的路面吊起,就能充分发挥材料的抗拉强度,同“拱”能充分发挥石料的抗压强度一样。但钢的强度比石料大得多,所以“吊桥”跨度可以比“拱桥”跨度大得多。

   一座桥的形式,决定于所用的材料和材料做成的结构,要加大跨度,就要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而克服它的弱点。

桥墩是桥梁的支柱,桥上车辆的重量和振动影响,都要通过桥梁而达到桥墩,再加桥梁和桥墩本身的重量,以及桥上风力、桥下水力等等,桥墩的负担,可就不轻了。不但如此,桥墩这个支柱,有一部分是在水里的(越过山谷的桥墩,有时也有小部分在水中),而水是很难对付的。因此,建筑桥墩的材料,既要有强度,还要能抗水。当桥梁在承载过程中变形时,桥墩也跟着变形,不过这个变形,主要是压缩,因此桥墩的材料必须要有强大的抗压强度,但它的结构形式却比较简单,重要的是:桥墩要得牢,桥梁才能得稳;要桥墩立得牢,就要有坚强的基础”。

   桥梁基础是把全桥上的重量和一切振动影响传达到地下的一个结构。它是桥墩的脚跟,是全桥和地下联系的一个关键。因此,它必须建筑在石层或坚硬上层上面。当它在受到桥墩向下压迫的作用时,除了自己压缩变形以外,还会使下面的土石层变形,基础、桥墩以至整座桥梁都会跟着慢慢移动。这种移动,名为沉陷。这对桥梁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桥都有沉陷,但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并使它平均分布,以免桥墩倾斜。

   基础的类型也很多,最简单的方式是水中打桩,把打到石层或坚硬土层上,然后在桩上造起桥墩。在水深的地方,可以采用沉井沉箱管柱,就是把预制的管柱沉到石层或坚硬土层上,再在它们里面或上面筑桥。南京长江大桥,水下石层深达37米,是世界上罕见的深水基础,曾经用了多种方法,才将桥墩建造成功。

   桥同路要合作,桥本身的梁、墩和基础三部分更要密切合作。首先,每部分以及各部分接头处,都不能有薄弱环节。其次,各部分要配合得当,彼此协作,来发挥每个角落的最大强度。再其次,全桥的强度要分布均匀,薄弱环节固然不好,一处过分坚强,形成浪费,也不需要。一座桥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每个部件的强度与它的变形有关,而变形是可以测定的。凡是变形较大的地方都是薄弱环节。在一座桥的设计和施工中,都应当使这座桥在车辆走动、载重增加时,处处只有最小的变形。从全桥和各部件变形的大小,就能看出这桥的技术水平。桥梁技术的发展,就是要以争取全桥整体的和局部的最小变形为方向。但是无论设计施工如何完善,总有估计不到的因素,桥在建成后也会遇到不测的袭击,如地震,这里就要依靠桥的本身潜力来抵抗了。原来在任何建筑物中,按照自然法则,在必要时,较强的部分都会适当地帮助较弱的部分,自动调剂。也就是,各部分的变形,如果忽然过多或过少,它们会互相调剂,均衡力量,使全桥变形,仍然达到最小的限度。只有在这个变形超出“安全度”的时候,这个建筑物才会遭到破坏。这个建筑物的自动调节的性能,就叫做“整体性”,对于它的安全是很重要的。充分发挥整体性的作用,也是桥梁新技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目标。

   桥梁技术中有许多新的成就,这些新成就,帮助我们多快好省的把桥建成。所谓好,就是这座桥在任何情况下,将会有最可能小的变形和最可能大的整体性。

   作为新技术的例子,现在来谈一个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的结构。混凝土是由水泥、砂子和小石块,在加水后搅拌,浇灌到模板中,经过凝结而成的建筑材料。它的优点是抗压强度大,弱点是抗拉强度小。为了克服它的弱点,抵抗被拉长,就放进钢筋,成为钢筋混凝土,因为钢的抗拉强度大。然而,就是这样,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还是抗拉不够,为了进一步加大它的抗拉强度,就把钢筋在混凝土凝结之前,预先拉长一下,然后让钢筋和它周围的混凝土一同缩短,这样钢筋就恢复了原来长度,并把混凝土压紧,产生抗压强度。这个预先被压紧的混凝土,在受到载重时,就能抵抗更多的拉长,也就是增加了它的抗拉强度。这个增加出来的抗拉强度是由于它预先有了压缩,有了抗压应力,所以叫做“预应力混凝土”。用这种预应力混凝土,在工厂中预先制成结构中的部件,然后运往建桥工地,把各部件“装配”成形,这就成为“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用在较大跨度的桥梁上,是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我国正在普遍推广。

   在以前,一般大跨度的桥梁,都是采用钢结构的。但现在,很多桥梁已经用预应力混凝土来代替了。不过对于特大跨度的桥梁,还是非用钢不可,有时还要用高强度的合金钢。比如建造一座跨海的桥梁,每孔跨度长达几公里,那就非用钢索吊桥不可。将来会有更新的建筑材料出现,如不脆的玻璃钢、合成的塑料高分子聚合物等等,同时也将有更新式的结构来利用这些材料。由于这些材料的强度高而重量小,那时桥梁的一孔跨度和水下基础深度就会大得惊人。现在世界上桥的最大跨度,是英国的恒比尔公路吊桥,跨度1405米,建造中的日本的明石海峡公路、铁路两用“吊桥”,跨度l780米。水下基础最深的桥是葡萄牙的塔古斯河桥,基础在水下79米。

   最后,再谈一个极其重要的桥梁建设问题,那就是造桥工业化的问题。造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要从大量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资料中,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作出设计,然后一面在水下建筑基础和桥墩,一面在工厂制造桥梁,最后再把桥梁安装在桥墩上。如果有大量的造桥工程,急待解决进行,就必须有一整套工业化的措施,这样才能做到多快好省。这一套措施有三方面。第一,设计标准化:对跨度相同、一般条件相同的桥梁,预先作出标准设汁,根据需要,按照各种条件的系列(即等级层次),作出整套的标准设计。第二,料材工厂化:不论是石料、钢材或各种混凝土,都在工厂中,按照设计预先制成部件,然后运往工地,装配成所需的结构。第三,施工机械化:造桥时要跟自然界各种不同因素作战,比如风浪中测量、深水下建筑、高空中吊装等等,这都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所能及的,必须使用各式各样的机械,才能成功。这样的“三化”,是桥梁技术现代化的新方向。

 桥梁技术的成就是无穷无尽的,因为桥梁工程中的困难是没有底的。桥是人造的,人有了社会主义觉悟,勤学苦练,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就不怕任何困难。有人就有桥,世界上没有不能造的桥!

(本文原载《人民铁道报》1981326日,获得新时期征文一等奖)


热门点击